曾安业 - 慈善机构董事任重道远|安业兴邦

新年伊始,再次恭祝大家龙马精神、龙腾四海、五福临门!中国传统重视福气,向来有行善积福的说法,香港人更是为善最乐,不甘后人,捐款参与度名列国际前茅。不过,上月却传出某知名慈善机构多名董事涉嫌诈骗的新闻,引起各界关注,特别是香港正锐意发展成领先国际慈善中心,如何杜绝同类事件发生,显得更有必要,亦更为逼切。

香港社会素以乐善好施见称,慈善事业在过去大约20年间得以急速发展。根据立法会文件,截至2020年,在税务局注册获豁免税项的慈善团体多达9217间,公众捐款于2019年更高达127亿港元。数量如此庞大的机构和善款,要有效监管,自非易事。

审计署在2017年曾发表报告,揭发慈善组织不当使用款项情况,当中有将获批土地用来经营酒店牟利的,有向政府隐瞒财务报告的,亦有向董事支付不合比例超高酬金的。近年,最瞩目的是接连有儿童工作慈善机构爆出丑闻,在Google输入名称,弹出的关键字不乏「争议」、「呃人」等,不仅有损本港绝大多数奉公守法NGO多年来辛苦建立的形象,长此下去,更可能削弱市民向慈善团体捐款的信心,窒碍本港公益事业发展。

如何才能防范害群之马呢?有人要求政府加强监管,例如设立专职规管机构或中央注册名录,这当然有其道理,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关键的面向,就是董事的监管角色和责任。

须读得懂并掌握机构「盘数」

香港长期不乏热心人士,义务为众多慈善组织担任董事会成员,当中有由政府委任的,亦有由慈善团体自行委任,他们无私奉献,群策群力,成为香港推展公益事业的动力。事实上,慈善机构董士就是最佳的「守门人」。一个真正称职的董事,实际上承担着许多管治职能,当中包括为机构的未来方向和日常运作提供高层次策略性指导,以及有效监察管理层,甚至确保整个董事会对服务对象和社会有足够问责性,而这,当然也包括定时审视内部财务管理是否正常和透明。

简而言之,董事们才是机构的最终负责人。董事为机构做好监察角色,是良管善治的基石。机构的廉洁善治和问责文化,从来都是先从自身开始。

所以,慈善机构董事必须要有责任意识,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和工作重要性;同时也要装备自己,至少读得懂并掌握机构「盘数」,不被害群之马有机可乘。

公众的善心不容被欺骗,香港发展成国际慈善中心的目标更是箭在弦上,慈善机构董事的角色任重道远。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