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业 - 港居家养老服务值京参考|安业兴邦

还有几日便是甲辰龙年,预祝大家龙年身体健康,龙凤呈祥,万事胜意!

讲到身体健康,牛津大学于2021年研究报告显示,以专业级别在家照顾老人家,对其身心健康或复元,效果堪比甚至优于在医院。特别在亲友支援、活动空间和表达沟通等方面,居家照料都有明显优势,同时能大大纾缓公共医疗系统的压力,不止对人的健康有益,对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极大效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步入银发岁月的阶段,专业级别的居家调理或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成为守护自己或家人健康的未来大趋势。

上周本栏提过,12月中我到北京出席市政协全体会议时,特别提了「助力建构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提案,以及「京港合作推动港澳医疗药械在京使用」社情民意报告,就是希望将香港经验提供给北京参考,毕竟两城在这些方面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近年北京市与香港也迎来中老龄化社会挑战与机遇。2022年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465万人,占比突破2成,同样香港2成人口也是65岁以上的长者。两地绝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去年底,北京市民政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发表了《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积极打造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北京模式」,在这背景下,「香港经验」显得更为宝贵和亮目。

设分级诊疗及协作医疗体系

现时全球政府都面对人口老化带来医疗开支庞大的问题,香港大学公共衞生学院院长贝大为教授建议透过疾病预防和推广全面基层医疗服务等,降低老年市民染病入院的需求,并建议推动医疗保险市场发展,疏导老年患者流向私营医院或诊所。香港在这方面长期做得不错,有成熟的分级诊疗体系及协作医疗体系,基层医疗网络完善,居民已形成「先全科,后专科」的就医习惯,有不舒服先去诊所,再去医院。

其实这也适用于北京,例如可以参考香港特区政府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为北京长者配对公私营基层医疗衞生机构及家庭医生,提供便利的个人化糖尿病及高血压筛查服务,控制慢性病风险因素。当然也可利用好公私合营市场化和专业化模式,培训基层医疗前线医护人员,特别是香港医疗集团拥有在大湾区培养大量金牌家庭医护的宝贵经验,将是京港合作另一样办。

金融医疗产品上的创新,亦是加强北京居民养老保障的法宝之一。香港作为成熟的金融中心,在这方面一向不后于人,无论是香港医务衞生局几年前推出「自愿医保计划」,还是俗称「退休三宝」的年金计划,安老按揭和保单逆按计划,都值得北京参考。

曾安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