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坤 - 「错」之深意|气定乾坤

数年前,在日本兴起过一个名为「会上错菜的餐厅」的爆红快闪活动——这间餐厅的服务员总会搞错客人的餐点,因为他们都是患有认知障碍症的银发一族。

主办者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唤醒世人对认知障碍症患者的重视和尊重。如果每一位客人都能对「上错的菜」宽容以待,报以一句「没关系」,那么无论对患者还是照顾者,都将是莫大的关怀与鼓励,并由此传递「同理心、人情味、包容犯错」的理念。

站在ESG的「社会(S)」层面,这项活动无疑是关爱长者、患者,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且极富创意。然而凡事总有两面,尤其「ESG」也不宜被视为三个独立存在的「个体」。那么问题来了——同一种思维、理念、乃至价值观,一旦「转换场景」也仍然适用?

就以「包容犯错」为例,大家不妨反思:如果将之放诸「管治(G)」范畴,或是某些特定行业、工种,又是否照样事事行得通?最老生常谈的例子:民航机师任何一个「小错」都可能危及数以百计的乘客,人命关天,没有半点含糊的余地;又譬如,事关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稍有差池就可能累及千家万户、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不是每一句「对不起」都有机会换来一句「没关系」。

因此,思考的重点似乎在于——不同的行业、岗位、职责到底有否犯错的空间?以及「空间」可以有多大?换个角度,若是从事创意、创新、发明的工作或行业,又理应另当别论。

企业管治是一门学问、也是艺术,大家都在不断探索学习。站在主管角度,理应具备判断轻重、拿捏张弛的能力,让同事既有发挥的空间、又能有效达成目标;而对于员工来说,尤其是年轻人,更应明白,工作是凭借专业能力赚取报酬,万莫把「包容犯错」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人难免总有犯错的时候,但身在职场,尽量少犯错、不犯错,才是应尽的本份,是敬业、专业的体现,更是帮助企业「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杨松坤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