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新 - 钱币邮票投资陷阱|猛料阿Sir讲古

挂于铜锣湾警官会所外过海隧道口的一幅巨型防骗宣传海报「你今日畀人呃咗未」,提醒大家骗子何其多,一些聪明绝顶社会精英,CEO、大学教授等亦难逃「呃运」,随身的智能电话内里满是骗子。

投资骗案是其中一种,连股票投资专家陈永陆(陆叔)都时常在他的节目提醒粉丝,在手机、脸书等网上工具,用他头像和名字等全是假的,绝不是他本人。

而钱币邮票投资更见是一条龙行骗手法,先在视讯脸书等由一些自称收藏家的人,教授如何投资及吹嘘升值潜能,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等,又在脸书等搞拍卖,很多更以天价成交,其实很多是托价,俗称「搭棚」,即故意用自己人扮买家推高价钱(根据香港法例这是盗窃或欺骗罪行)。很多人信以为真,一方面追价及在市场大量买入这些钱币邮票,有些更交回那些拍卖网站代拍卖及付出高昂手续费,最初一次半次可能有多少甜头(利润),但最后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以高价买了很多这类声称有升值潜能的钱币邮票,最终被迫成为「收藏家」。

其实钱币邮票收藏是一种良好嗜好,作为投资永远是跑输通胀,很多一时受追捧的东西会被造势者吹嘘及托高价钱,追随者很快便「坐艇」,货物卖不出。如对钱币邮票没有兴趣的,家中便多了一堆垃圾。

例子很多,譬如6、70年代一张全新500元钞票,那时是一个文员的月薪,这张全新纸币今天只值数千元,如是使用过或品相不佳只值回面值500元,但今天一个文员月薪最少有万多元。另一例子是香港邮政每月都发行的纪念邮票,全新未盖印的只能以低于面值5成卖给邮票商人转卖作寄信和包裹用途,而盖了印的首日封等,根本没有人要,7、80年代的香港首日封,当时面值十多元一枚,今天如有人收购,收购价都不到1元。

钱币邮票收藏是一种非常怡情养性和增进知识及延年益寿的嗜好,绝不是一种投资工具。另一方面,很多人过年时候在银行找换了新钞票来封利是,用剩放于家中希望会升值,这想法亦是不切实际的,因价值一定输给通胀,而新的钞票变黄了或有污渍,只能以面值出售,不但输了通胀,更大失所望!
何明新 ■60年代500元钞票。
■60年代500元钞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