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纪豪 - 小说家的奇想|无名指

我喜欢阅读,但近年较少看小说,有时觉得,小说家本身比他们的作品有趣。作家在创作过程产生各种奇思妙想,这些所谓「灵感」其实来自丰富的知识储备。厚积薄发,读者读到了精髓,但「原材料」往往更吸引人。

举个例子,村上春树的小说好看,但很多读者对他本人更感兴趣,想知道他跑马拉松的故事,想打听他读甚么书,想跟他学听古典和爵士音乐。最近,一本关于他所收藏的古典唱片的书,又进了畅销书榜。书里介绍的唱片,大部份都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录音,而很多读者却是不常听古典音乐的文青,说明村上的个人魅力大于内容。

看村上被访也很有意思,小说家总是能从日常生活中看到天马行空。最近我也看了科幻作家刘慈欣和郝景芳的访谈,趣味盎然,不过我更喜欢听「鬼才作家」马伯庸讲他那些「脑力体操」。他忽发奇想,会去研究十二星座中文译名的由来,原来部份竟源自梵文,抽出一大串文化论述。

他有时还会给自己出「难题」,譬如在沙漠发现一块1吨重的黄金,怎样把它安全运走,然后储存或兑现?买个切割机把它切成小块?电从何来?那么大动静如何不让人知道?运出来又该如何处置?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很广,而他都调查过并确认每个步骤的可能性,据他说,「万事俱备,就差那大块黄金。」

这种无聊的想法很对我胃口,我偶然也会自找难题,为免贻笑大方就不赘了。
谭纪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