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杰 - 凭甚么实力抢人才?|桃花源

英国政府出怪招,推出新签证计划,吸引全球排名前五十的大学毕业生,称他们为「高潜质人士」,按最近五年内大学排名,香港上榜的有港大、中大和科大,北京则有北大和清华。

说是怪招,这签证计划要求宽松,只要是名单上的大学便合资格,不计学系,只这一点,颠覆了华人长期以来对大学的刻板认知。

以香港为例,医科被视为神科,全港会考的状元,十之八九,首选港大或中大的医学院;其他被视为优等的学系,还有法学院、工商管理、建筑工程等,凸显华人对大学生人才的务实要求,正如中国过去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之说,理工科的务实学系,远比其他学系更受重视,如此观念,从晚清派送学童赴美国留学至今,没有变过。

但英国的大学不是现代亚洲国家追求富国强兵的技术人才培训所,英国的牛津剑桥是贵族学院,做学问的核心是神学,延伸至更广泛的西方古典学,牛津最老牌的学院,以培养政治领袖为目标,此一办学宗旨,在远东的殖民地如香港或新加坡,没有继承也不必传授。

英国开放新的签证,只看大学本身,不重学系,当然不太知道华人重理轻文,有强烈的学术等级观念,因为英国文化向来有避免明显偏好的倾向,英国的剑桥大学出了震古烁今的科学之父牛顿,但牛顿也只是英国文化的一小部份。

即使全世界排名前五十名的大学,不同学系的收生要求也差天共地,但是不要紧,因为年轻人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没有甚么好挑挑拣拣,不是只有老实听话,只知专业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才称得上人才。

但是发展的活力在于人的交流,人必须多样,有科技型、有创意型、有艺术型、技术型,还有通才型,虽然英国的国力与地位早就为美国取代,但是英国的教育,至今依然享有盛誉,不见得是就业前景有丰厚的保证。反观美国的大学教育,文科已被左派意识形态霸占,理科制造的是科技大鳄,商科的目标则是打入华尔街效力,而英国最新的人才签证计划,更多是向美国大学生招手。

但是英国本身还有多少文化实力,能够吸引新一代全球的人才,也是一个未知之数,但是世势巨变当前,只能及早行动。如果目的是为了抢人才,英国的眼光其实并不在香港身上。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