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慧 - 大潭水塘群带路碑|卓阅旅途

  早前趁着天气舒适,到大潭水塘轻松郊游。印象中上一次到大潭,已是学生年代去旅行,当年只顾与同学烧烤玩乐,没曾在意水塘的景观与历史。倒是今次老地重游,心态已不同,当看到水塘之间几条逾百年历史的拱形输水道与石桥,就像我曾在欧洲看过的古老石拱桥般,勾起我对大潭水塘个中故事的兴趣。
大潭水塘是一八八三年至一九一七年间,政府为解决巿民对饮用水需求而建造的集水及贮水系统,当中包括建造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笃水塘四个水塘,以及周边的集水与供水系统,水塘总容量达八百三十万立方米,历时三十五年才完成。

此区属于郊野公园范围,设施仍然运作,旧设施都保存并维护得甚好。以郊游角度来说,路径甚为亲民,老幼皆宜。整条路径风景同样优美,最吸引我是路上一条细长石柱,位置当眼却因融合山林景色,游人经过时很容易会错过。

经同行朋友提点,原来这是一块饶有历史的「群带石」,高约一米,以花岗岩雕凿而成,造型有少许像方尖碑,碑上刻有英文Victoria Stanley,中文则刻上群带路及赤柱,还分别用英哩及华里标示距离。

曾有说这碑是纪念蜑家村民陈群为英国人从赤柱引路到维多利亚城(今中环山顶一带)而建,不过有人翻查一八六六年的地图,发现当时由中环至登笼洲(今近湾仔)一带的港岛北岸地区称为「群带路」,因而阿群带路之说可能只是穿凿附会。有趣是当年英国人也许真的曾靠过村民引路,故事流传得生动,兼立了群带路石碑,后来更出现「阿群带路图」,此图甚至用于昔日殖民地印徽,以及俗称「青蟹」的旧十元纸币中。今日大潭群带路石碑仍屹立原处,另一块本在石排湾道的群带路石碑,则已移至香港历史博物馆存放。

(www.joannecheuk.com)
卓文慧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