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世界——野猪的生存权利

  自从一名辅警上周执勤时遭野猪咬伤后,渔护署即改革行动,将定期补捉野猪并人道毁灭。相关措施惹来社会争论,有不少人认为野猪不会主动伤人,无必要赶尽杀绝。
  野猪扰民和咬人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对渔护署处理野猪的新政策有保留,当中涉及爱护动物的因素,也有人认为事件因警员受伤才获得重视。可是从客观分析,倘若城市经常有野猪出没,其重量最高可达三百余磅,试问市民会否受到威胁?动物害怕高大的人类,但对小孩子或蹲下跟牠视线平等的人却未必有惧意。当野猪在树林找不到足够食物时,就会跑到市区寻觅。如果人类有任何行为令野猪感到威胁,牠们便会自衞攻击。
  其实所有问题都由人类引起。没有都市化,野生动物便不会有生存危机。自然生态也有一套法则,让生物间维持平衡。当食物资源缺乏,动物就会减少生育或迁徙到偏远的地方寻找。当局原想透过「捕捉、绝育和放生」来控制野猪的数量,让人与野猪共存。然而市民随意喂饲,变相鼓励牠们繁殖。当自然界的食物供养不到野生动物时,牠们只好跑到市区犯险。
  相信当局只针对市区的野猪,郊外的野猪还有生存空间。只要市民不要看待野猪犹如宠物,让牠们保留害怕人类的意识,这样才能减低其滋扰人的机会。
张慧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