镛融芯语——二百年来的争论

  「开瓶费」听落很普遍、很简单,背后却包含经济学及消费心理学的学问,更是由十八世纪末的第一间餐厅开始争议不休至今。最近就这议题而寻找相关资料,网上就看到「餐厅里的经济学:到底该不该收『开瓶费』?」的文章,道出不少餐饮同业心声。
  作为餐饮业从业员,要捉摸大众对收取开瓶费心理,实在是一个痛点。一些追求档次定位的西餐厅大多收取开瓶费,普遍约每支三百元,有些加到五百至八百不等;不知为何客人较欣然接受,或干脆在餐厅点酒。然而换上在同一档次的中餐厅,客人对开瓶费有微言,甚至要求免开瓶费。奇怪的是,客人往往自携的酒或所点菜式都不便宜,与几百元的开瓶费比较实属鸡毛蒜皮,有时打赏的小费也比开瓶费多。为甚么有如此大落差?
  最近与身边爱饮爱吃朋友讨论,听听他们的想法。他们觉得若是餐厅熟客,在朋友或生意伙伴面前支付开瓶费,实在「无飞士」(面子),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等。有朋友更指,与大班朋友一起用餐,开两支酒只收一支开瓶费感觉合理,但若与家人一起就不太愿意支付;在不同场景对于开瓶费就有不一样的感觉。既然这样何不干脆不收开瓶费,那客人自然更愿意来餐厅用餐吧?事实上,食肆除提供食物外,很多都持有酒牌,以便提供各种酒类,做多些生意,提升每张单的利润。如果客人自己带酒,我们只能够象征式收取一个额外的服务费。
  要知道餐厅看似只帮客人开瓶,实际要处理的事宜却相当多,背后的经营成本更是不为人知。原因很简单,开酒意味要有酒杯,酒杯要运送;有时客人还需要冰及冰桶来冻酒;还有员工不时为客人斟酒,完餐后要清洁酒杯等。以镛记来说,我们采用薄身水晶玻璃杯,但较易耗损;而且用上较环保且符合食物安全的洗碗皂砖,成本较高但能实践环保及提供更好的体验给客人。
  在愈见艰难的营商环境,营运成本上涨了很多;在商言商,收两三百元一支开瓶费,刚好补贴俗称「洗杯费」的开支,仅仅「维皮」。
  相信大家已明白为何这议题,二百多年来都没有一个最好的答案。
镛记酒家行政总裁
甘荞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