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晒界——私隐

  政府为争取通关,加强防疫措施,包括高危群组加强检测和强化使用「安心出行」。据说食肆有接近一半客人,都不用「安心出行」,而选择「填纸仔」。不用「安心出行」的,我猜有三类,存心跟政府政策对抗的,老人家没有智能手机不懂操作的,及所谓担心私隐外泄的。
  老父年届九十,前不久给他买了智能手机,好不容易教会打电话接电话。上星期开始,进入街市需使用「安心出行」,我去教他半天,好不容易才勉强学会。建议有关当局,在「安心出行」加个「长者模式」,简化使用界面,加大字体,突出扫码功能,把那些收件箱设置的士针卡等等功能,收到较隐蔽位置,避免长者误触。我告诉老父,到了街市门口万一弄不过来,找路过热心人协助扫码好了。其实「安心出行」有大量可以优化的空间,有关当局应该搞一个目标群组,赶紧把「长者模式」弄出来,不然我保证长者们在背后天天骂你。
  听说政府下一步会强制进入B类食肆堂食顾客,必须使用「安心出行」,这个我不担心会影响长者。一来长者多数有人陪同去,二来食肆要做生意,肯定会派人协助长者扫码。前几天跟在夏威夷的妹妹通话,她说必须打齐两针,或出示四十八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才能进入当地餐厅。我认为这个措施合情合理。
  至于担心所谓私隐外泄的,我就不明白了。按照手机实名登记制新规例,无论上台或储值卡手机号码,都陆续需要实名登记,理论上电讯营运商都能掌握你的所在位置。其实除非不用智能手机,否则手机里的各种应用程式,都无时无刻记录你的私隐。大部份的社交网络程式,都会追踪用户位置,及扫描用户手机里的相册。其实社交网络程式,通过追踪监视用户使用习惯,可以描绘出一个所谓的「用户画像」,甚至有说法,他们对你的了解,比你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更多。
  我相信智能手机里很多应用程式收集的用户私隐,比「安心出行」收集的多很多。其实如果你不去做坏事或打算做坏事,怕甚么呢?除非「安心出行」会把你的行踪自动通知你的另一半,那才要怕。
视觉科技CEO
卢健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