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世界——教育多面睇

  内地最新的教育政策除了令补习教培行业「团灭」外,还严格禁止小学至初中考试结果排名,小一及小二取消笔试,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总之用尽方法不让学校为学生「贴标签」。对于习惯自由和竞争的港人来说,难以理解为何连上网打机和课后补习也要严格管束。换个角度看,只要教育政策有效公平落实,升学程序面向全人发展,也是实现普及优质教育的承担表现。
  某程度上,只要各级中小学有效增拨资源,让所有学生能公平地接受课后的学习辅导,技艺、体育,以及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令他们不需频扑补习,家长也有更多资源改善家庭生活。当中央贯彻监督各地方学校能否将教育资源用到学生身上,未来中国学生可能较欧美学生幸福。
  事实上,英美升学竞争一样激烈。以SAT升读名牌大学,成绩只是参考,家长有没有财力负担补习费和入读知名中学,亦成为决定因素。由于新冠肺炎影响SAT及ACT的考核,加上「黑命贵」运动,令名牌大学也改变收生策略,用类似「个人品牌」的自我成就和学习能力作决定,让更多弱势社群和有色人种入读。
  当中小学能教好学生,补习已是多余。学生能按天赋兴趣选择志业,不一定要入读大学;当中的条件是社会资源充足,新世代发展有足够的选择。
张慧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