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骨肉分离的抉择

  阿富汗人争相挤往喀布尔机场,有人隔着禁区铁丝网,将出生未几的幼儿抛给准备撤离的美军士兵。
  这一幕,像二○一五年不幸倒卧在地中海岸边三岁男童的照片,赚人热泪,即使隔着照片,似也能听见现场一片「牵衣顿足拦道哭」之混乱与凄惨。
  人类是视觉动物,图像的感染力远超文字,一画胜千言,早在美国参加越战之际,摄影师的镜头,已经发挥过超级威力,甚至直接影响美国民意。在当今网络时代,因为图像资讯充斥,导致思考薄弱而情绪泛滥,更加不在话下。
  西方媒体大量刊载这样的照片,除了激发读者同情落泪,为联合国难民署增加经费制造强大的舆论环境之外,对于最核心的问题,即为甚么阿富汗人宁愿骨肉分离,也要美军带走下一代?却往往语焉不详。
  阿富汗人将幼儿抛过铁丝网,跨越的不仅是机场禁区,而是命运的转捩点。即使生活在阿富汗,这二十年来,有美国驻军庇荫,女性可以外出工作,依然是全球「最小的经济体」,环境闭塞,地形崎岖,加上部族争战的风险因素,似乎永不能根除,下一代又能有何出路?
  跟随美军离去,虽然美国不是极乐净土,但美国有收养儿童的慈善机构,有司法监督部门,有福利保障,还有许多虔诚的基督徒家庭,阿富汗的孤儿将在英语环境长大,受美国文化观念薰陶,女童可以读书工作,开车远行,发掘潜能,寻找兴趣,甚至有机会像加拿大泳将麦尼尔(Margaret MacNeil)一样成为世界冠军,或者像纽约州众议员AOC那样晋身国会,留在阿富汗的话,在可见的未来,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最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拿美国护照,天高任鸟飞,不必再像先前的祖辈,栖身山村,视野无法越过山巅,只看得到头顶的一片茫然。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