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摄影师之死

  上月十六日,路透社印度裔首席摄影师、普立兹奖得主西迪奇(Danish Siddiqui)在巴基斯坦边境被塔利班杀害,年仅三十八岁。
  这宗悲剧成为英文主流媒体的头条,但是各大传媒的措辞用字却有明显区别。
  首先是路透社,事发之后指他「在阿富汗安全部队与塔利班的冲突之中遇害」(killed)。整篇报道态度颇为审慎「客观」,不但引用阿富汗官员之语,称背景是一场「交火」(crossfire),甚至引用塔利班的声明:他们不知道有记者在场,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其他主流媒体,大致沿用同样的措辞,将他的遇害,描述为在战火冲突之中的伤亡。
  但印度的主流媒体譬如《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The Hindu),以及《今日印度》(India Today)都没有如此「中立客观」,直接称西迪奇是被塔利班处决(executed),根据当地调查,西迪奇先是中弹受伤,然后躲避到当地的一座清真寺,塔利班得知消息后袭击清真寺,将他逮捕,核实身份之后将他处决。
  虽然,不同媒体发稿有时间先后,事隔约两星期,印度媒体的报道,明显已经得知更多消息,但英美主流媒体,却没有再另行发稿,改正之前的措辞:将「遇害」改为「谋杀」。
  英文的killed,除了解释为「被杀」,还有如中文的「遇害」、「遇难」、「丧生」,包括死于车祸等意外,都可以使用killed,尤其是在「交火」的背景之下,双方都有开火,一般读者不会有强烈感受,因为战争「伤亡」(casualty),一向是理所当然。
  但executed(处决),以及murdered(谋杀),已经有价值观的判断,后者更包含控诉:记者手无寸铁,出现在现场也只是履行职责,结果是被俘虏,遭到残忍杀害,尸体甚至有被车辆碾过的痕迹,显然是刻意而为,将其称为一场「枪火无眼」的战争事故,是在为邪恶洗白(whitewash)。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