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形势 发展太快

  两名美国左派传媒的意见领袖Herzog与Singal公开讨论多元性取向族群(LGBTQ)的最新动态,发现L(女同性恋)渐遭淡化,因为这个字只局限于女性之间,有明显排他色彩,不够包容(inclusive)。
  同样道理G(男同性恋)这个字也落后于形势发展,为进步人士所避免。难怪亚马逊先行一步,格外重视B和Q的权益,大概是嗅到势态有变了。
  但是仔细一辨,B(双性恋)也令人感觉不快,因为一个「双」字(Bi),前设明显是两性,但如今美国左派认同之性别,经自我定义,数以十计,譬如最大的社交媒体facebook即为客户提供五十八(又说七十二种)性别选择,何止两性之局限?
  左计右计,目前只有T(跨性)和Q(存疑)未有重大异议,但太多的人自我归类为Q,导致Q变成万金油一般,适合任何人,变成一个大杂烩,有违其「少数」特性,失去新鲜独特之地位,说出来似乎有点「掉价」。
  如果七扣八除,万一LGB地位不保,原本的庞大阵营,立即缩水,因此有必要开拓生力军,譬如P(恋童)是否可以洗刷污名,也摆上枱面,正式加入大家庭?
  这两位美国左派知识份子之讨论,其脉络发展,可说是意料之中:追求「革命进步」,总不免愈趋激进,同一阵营内也需要不断比拼谁更加「正确」,正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层层递进,新血排挤旧党,先是主张君主立宪之斐扬派退场,换上主张普选的吉伦特派,结果被雅各宾派血洗清场,又因为恐怖暴政激起内部政变,轰轰烈烈,最后竟由拿破仑称帝,才算太平。
  讨论者之一Singal本身是记者,曾经因为质疑儿童变性是否会产生心理创伤,已经遭到左派内部激进势力的批斗。他从来也不是支持特朗普的「无知」、「偏见」之「红脖子」乡下仔,而是典型的东岸知识份子,但是只要有一次表态不够合格,就已有立场动摇之嫌,正值「删除文化」(cancel culture)的风头火势,即使提出温和观点,也有被「删除」之风险。
  此次他借机发问,讨论「恋童」性取向未来正名之可能,是否有意以更加激进之立场,以显示自己的坚定信念,也未可知。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