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家‧健康——疫情诱发抑郁或焦虑

  在一年多的疫情之下,市民的生活、工作、学业及社交等都大受影响,心理压力难免增加。大幅减少社交活动,娱乐场所和运动场等设施亦暂停开放,令人失去与人沟通和舒展身心的渠道,不少人因而出现情绪问题。从前未曾患过情绪病的患者,有机会因为没有察觉自己有抑郁或焦虑症状而没有及早求医,导致病情日益加深。
  大多数前来家庭医生诊所的患者,皆为生理疾病而来,由于笔者跟患者认识已久,了解他们及家人的背景与病历,故此较易察觉患者的心理变化。他们或许没有愁眉苦脸,但在倾谈间却提到,疫情已为他们造成情绪困扰。若困扰程度轻微,稍经开解已可释怀;若患者已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而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失眠及食欲不振等,便需接受心理及药物(例如血清素)治疗。部份患者对于药物治疗较抗拒,医生会提供情绪支援及跟进,若情况持续没有改善,便会鼓励病人积极接受药物治疗。
  李先生(化名)便是一例子:他于疫情期间被裁员后一直失业,导致情绪低落,想法愈趋悲观。他在求医时提到自己有抑郁症状,于是笔者为其处方情绪病药物,帮助他渡过最艰难时刻。三个多月后,李先生情绪渐恢复稳定,亦能顺利找到工作,约半年后已可停药。
  尽管我们无法停止疫情,但仍可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若被太多负面思想充斥,应向信任的家庭医生、医护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求助,有信仰者亦可寻求宗教人士的帮助。市民平日亦应建立支援网络,多与亲友倾谈,切勿于困境时单打独斗,令问题持续发酵,进而形成情绪病。
家庭医学潘舜邦医生
(本文章有效性由即日起为期两年)
本文章有效性由即日起为期两年。
168‧家‧健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