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东方女性主义

  迪士尼继卡通片《花木兰》之后,又新拍真人版,旨在宣扬女性主义,意在昭告全世界,女性主义早在古代东方文化已埋下种子,并非由西方文化孕育。
  这类「论述」,是美国乃至西方今日最流行的文化多元论,连迪士尼这样的传统「建制势力」,也潜移默化,在左派主导的荷里活自动归队。
  但如果真的要讨论女性主义,花木兰依然臣服于可汗,为之效力,参战则是为了替父从军,也是服膺于男权的一种自我牺牲;还女扮男装,故意隐藏自己的女性特征,左看右看,看不出花木兰本身对女性的自我身份有甚么觉醒,反而更像佛洛依德所称,心理上对男性身份有一种暗藏的羡慕,是巴不得自己「生而为男」。
  不仅花木兰,连《红楼梦》里十分有性格的女子,贾府的探春,也曾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包括中国史上一位当得起「女侠」之称的秋瑾,也写下「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样悲怆激昂的句子。
  换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并没有女人为自己身为女性而感到自豪,或者视之为一种赐福,恰恰相反,她们都觉得很苦涩,即使生在大户人家,千金小姐,也觉得很无奈,因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坐困闺中,最重要的人生任务只是待嫁而已,万一嫁不出去,就被整个社会视为多余的存在,沦为所谓「摄灶罅」而已。
  在花木兰名字流传的这个国家,两千年来,知书识礼,能舞文弄墨,或者耍刀弄枪,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全名的中国女性,寥寥无几,绝大多数都没有名字,连皇帝的妻子、母亲,在史书上也只存甚么刘氏、高氏、王氏之类的记载而已,因为她们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下了能继承王位的儿子。
  如果花木兰可以成为东方女性主义的代表,其实晚清太平天国里传说有十万之众的女兵,其中或也有主动参军之人,似乎也能为东方女性主义,甚至「两性平权」添加佐证,不知西方的左派知识份子有无兴趣从中发掘,只不过,他们或许需要谨慎阅读史料,因为这些女兵的经历和下场,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陶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