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长者爱砖头 青年要自由 | 神耆商机

  近日与几位前辈茶叙,大家不约而同地聊起一个现象:媒体谈论「无壳蜗牛」、「蜗居」等话题似乎少了很多。一位资深投资者感慨道:「从前我们挂在嘴边的是『四子主义』— 房子、车子、妻子和孩子。如今年轻一代不是选择『躺平』,就是天天喊着要实现『财务自由』。」

  房屋局最新统计显示,35岁以下业主人数从2016年的9.2万下降至2021年的7.3万,减幅达21%;35至54岁业主则从42.3万降至34.3万,减少约19%。相反,65岁以上业主却从19.8万激增至28.5万,增幅高达44%。上述数字清楚反映出「业主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一位退休老师解释不会出售物业的原因:「尤其是早几年楼价高企时,利用逆按揭令自己每月有收入,像领『双粮』一样,『滋味无穷』。」逆按揭至今已批出8千多宗,每月年金平均达16,200元。此外,不少父母拥有多个单位,名义上是自己的,但实质上都是给子女居住,子女还有「刚需」吗?

  此外,一位私募基金创始人补充说:「年轻人在投资选择上更加多元化,可以投币、买美股,也可以创业。如今即使父母愿意支付首期,年轻人也不一定愿意背负供楼压力。反正父母的房产将来都属于他们,现在就干脆自己先租屋好了,难怪租金屡创新高。」

  一位企业老板分享:「我有一位员工,曾『裸辞』出走思考人生。疫情期间父母离世后,他便自住小单位,并租出了一个大单位,每月收租2万元。不求大富大贵,但享受『半退休』的『躺平』生活。」随着业主年龄进一步老化,更多物业将作为遗产传承。这是否会让下一代提早实现「财务自由」?楼市会失去昔日的光彩?「刚需」减少又将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