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康 - 给小费 潜规则 得罪人 | 神耆商机

  早前有位老好人分享一次尴尬经历:「前日饮酒饮到深夜,有几位靓女话要先走,但我司机又收工了,加上我和其他人都未想走,冇办法送佢哋。最后佢哋话可以自己叫车走,于是我就每人派了500蚊『的士钱』。点知班靓女当场黑面、拎袋走,场面十分尴尬,佢哋自此也『拉黑』了我。」

  「派钱」有打赏的意味,往往对象都是低下阶层和服务提供者。另一位老前辈听罢「教路」:「班靓女系律师嚟,你估系『揼骨妹』?我就醒目过你啦,我会特别将钱放入利是封,再话『今日我生日,所以派利是啰。』我日日都开心,咪日日都生日,哈哈哈。」

  有老板调侃:「我『亲家』经常袋着一叠廿蚊,饮茶时派给伙计。我就阔绰少少,派『红衫鱼』,当同大家打打气。现时都是电子支付,边有机会畀『贴士』?呢啲真正『塞』钱入佢袋,绝对是『老饼』的智慧,后生就唔识。」事实上,有调查发现,「婴儿潮世代」出生的「老人家」,在给小费方面比「Z世代」的「小孩」更为慷慨,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觉得无需要给小费予维修技工、送外卖人员、的士司机等。

  此外,给贴士也分地域。在北美,给小费是根深蒂固的社会规范,其中餐厅消费通常会额外多付15%至20%的服务费;相反,在中国和日本,社会普遍认为服务是从业者的本份,额外打赏反而显得突兀,甚至可能被视为动机不纯,以致冒犯。一位上海佬笑言:「香港地想使人做嘢,肯定要多打赏。『潜规则』要记住,派遣的普通话,咪就是『派钱』啰!」

健康教育基金会主席
关志康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