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新质生产力值得重视|恒声集
今年的「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受到最广泛讨论的热点之一。这个词第一次提出是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前往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并迅速引起关注,并被纳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2024年政府的工作任务之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所谓新质生产力,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通过科技突破、要素创新、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生产的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能。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香港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向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是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这包括对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推动。香港正锐意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政府通过政策、资金和培训等方面积极推动创科发展,已经拥有包括高速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先进的科技基础设施,目前需要提高「产学研」整合的能力,推动本地大学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去年10月,政府推出了「产学研1+计划」,促进政府、业界、大学及科研界的相关合作,希望能够改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商业化进程未能让人满意的现状。
其次,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坚持。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但绝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寻求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的单一发展模式。
香港早年提出要「持续从基建、人才、资金、技术及科研五大方面推动『再工业化』,令我们的产值链更为完备及经济更为多元」,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原则,但受限于本港的人口、土地及经济体量,香港需要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规划发展,合作构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大湾区不同城市的优势,推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才能搭上「顺风车」,促进「工业4.0」在港实现。
同时,不可忽视新生产要素带来的安全风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创新科技除了为生产力带来了极大提升的同时,亦伴随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电信诈骗等风险的曝露,面临数据及网络风险的与日俱增,企业需要采取更为审慎的发展策略,而政府亦应该从基建方面,加强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及经济安全的保障。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