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理想看待对华FDI波动 | 恒声集

2月18日,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3年国际收支数据,显示对华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330亿美元,比2022年数字锐减82%,甚至降至2021年峰值3440亿美元的不足一成,引发各界关注。

  笔者认为,个中原因有多重,不宜武断地判定中国内地对外商而言已无投资价值,而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数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从内部因素看,中国内地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更多是出于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而非对市场本身的信心减弱。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对科技、教育、金融等行业的监管政策,尤其是对房地产业的整顿,更是搅动了内地的整体投资环境,致使外资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如今上述行业的整改已经逐渐走出了中央频频出手的最严厉阶段,日后发展方向更为可预见,随中央明确「高水平对外开放」及「高质量发展」的改革趋势,未来政策稳定性将会逐步提高。

  至于外部因素则对FDI波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一方面是利率因素,在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主要央行都大幅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之际,中国央行却逆势降息以支撑经济发展及稳定楼市,中美息差来到了高点,意味海外银行更高的资金吸纳能力,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回流。然而,受美国联储局加息见顶的预期影响,部分境外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对华投资的机会,去年第4季的FDI环比反弹,且同比下降幅度有所减缓。

投资收益率胜欧美

  另一方面,则是西方企业在美国带头的科技封锁和出口限制下,重新评估在华投资对企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寻求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减少投资并不等同于外媒口中的「撤离中国」,正如《经济学人》智库全球贸易首席分析师Nick Marro所言:「我们没有看到很多公司撤出中国。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耕耘了几十年,他们不愿意放弃花了20年、30年或40年时间培育起来的市场份额。但在新投资方面,我们尤其看到了重新评估的趋势。」

  从长期来看,中国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外资的优势。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测算,近5年中国FDI投资收益率是9.1%,不但高于欧美国家(3%),亦优于巴西、南非、印度等新兴经济体(4%至8%)。这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高质劳动力资源,以及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实际上,德国企业2023年对中国的FDI就达到了120亿欧罗,创下历史新高,且占德国对外直接投资亦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准。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