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日遭德超车背后启示 | 恒声集

  日前日本内阁府公布2023年名义GDP为591.48万亿日圆(约4.21万亿美元),标志日本经济规模自2010年被中国赶过后再度滑落,跌出三甲成为全球第4。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推测,印度经济规模将于2026年超越日本,恐使日本沦为世界第5大经济体。

  消息引起全球关注,毕竟在过去的一年内,欧洲深陷通胀的泥潭,而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的德国亦因为俄乌战事引发的能源危机及难民危机、全球供应链断链、强美元环境等外因,无法为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能,导致全年GDP萎缩0.3%,可谓是度过艰难的一年。

  反观日本2023年「捷报频传」:日股2023全年急升7369点,创下自1989年以来的最大升幅,涨幅接近3成,为全球股市中表现最佳的地区;而物价方面更是难得出现了日本政府「梦寐以求」的温和通胀,并在旅游消费方面吸纳了全球广大游客的青睐,甚至不少人提出日本有望走出「迷失的三十年」。

  既然如此,为何两国会出现经济规模逆转的趋势呢?汇率波动自然有极大影响。虽然全球主要货币对美元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贬值,但日圆贬值幅度可谓「一骑绝尘」,2023年日圆重挫6.57%,韩圜下跌2.73%,人民币下跌1.98%,而欧罗则上涨约3%,而且全年波动范围仅为828个基点,为诞生以来的第二低波动范围。

  撇除汇率因素,日德两国之间的可比性相当高。然而在创新方面,德国在制造业等领域不断革新,为经济保持重要的增长动力,而日本则长年来更注重于「节流」而非「开源」,注重降低成本而缺少积极投资,因此在新能源等赛道上并未能把握住近年来的「风口」,随传统产业优势的滑落,导致经济机遇不足,日企国际竞争力下降,自然投资及消费都式微。

  此外,在经济自主性上,日本亦比德国更看重美国的「眼色」。无论是对华态度、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日本都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本国的经济利益,只为了迎合美国甚至是美国当权党派的政治目的,主动放弃了本应更「近水楼台」的与中合作优势。

  当然,GDP的表现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国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但全球逆境中经济体仍应主动争取突破,寻求更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对策。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