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港如何对接长江经济带?|恒声集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上周一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长江经济带要坚持科技创新及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一方面善用国内市场资源,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则是联通国际市场,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
作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我国的经济发展部署必须兼顾全局,因此在「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对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这五大区域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将南北、东西相互联通,以产生联动效应。
其中虽然京津冀、粤港澳及长三角为三个最关键的「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但两个江河流域的发展潜力亦不容忽视。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沿江连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9省和上海、重庆2个直辖市,横跨内地东中西三大地区,面积及常住人口分别占全国土地的21%及全国人口的43%。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一分子,如何能够与内地各个经济区域实施对接与联系,以产生更大的经济联动发展效应呢?笔者认为,主要还是要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个切入点著手。
长江经济带为我国的传统重要工业走廊,汇集了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重工业,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和高质量的劳动人口。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在产业结构上可以实现一定的互补,尤其在供应链现代化的进程中,高质量的发展意味着不能如过去一半采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香港可以在国际上寻求科研资源、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及产业升级转型。
提供金融服务 促进资金流动
此外,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可以为长江经济带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促进资金流动、投融资合作等方面的合作。例如可为经济带中有基础或有前景的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吸引他们来港上市,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
在文化方面,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发达的科技积累。香港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交流,促进双方及更多国际上的从业者加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长江经济带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