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为创科发展创造条件|恒声集

近日在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共同策划下,内地汽车智能晶片企业地平线赴港与科技园签署合作备忘录,将于2024年在科学园设立创新研发中心,并预计在2028年底前投资约30亿元及招聘上百人科研团队。

在国家于《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香港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后,港府对创新科技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不但大力推广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及数学)教育,更积极引入创科相关「潜力股」企业,并且已经有一定成果。然而,发展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是一个需要跨越数代人的教育改革、科研投入、产业升级过程,其中每个环节更是息息相关,政府在创科方面仍有提高吸引力的空间。

在香港理工大学今年公布的首份「理大创新科技指数」中,显示香港在大中华地区内排名第七,指数为3.53,而排名前三的广东、江苏及北京指数分别为6.67、5.20及4.72,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创科从业人员及初创企业数量,以及制造业对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分数较低。

香港相对于其他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科研投入方面较低;而且香港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虽然拥有一些优秀大学和研究机构,并不时有学界作出突破性研究新闻传出,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及商业化进程未能让人满意。如此一来,即使STEAM教育长远有所发展,为本港培养出一批科研人才,但由于缺少成熟产业化路径,有些优秀科技人才可能选择去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

此外,由于香港生活成本和商业环境较高,可能对初创企业和创新科技公司发展造成压力,在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方面亦会面临挑战。港府应该尽可能在居住环境、税收、福利、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创科企业及人才提供必要便利,创造更具竞争力的环境与条件。

笔者认为,香港对其他新兴产业或技术领域采取保守态度,而且由于缺乏成熟机制与经验,发展桎梏亦更多。政府应更多在教育中及社会上,加强对创业和创新思维发展鼓励,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创科产业及行业人才「拆墙松绑」,为创科发展提供更有利环境。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