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欧盟调查 「损人不利己」|恒声集

日前,欧盟正式宣布展开对中国进口纯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以决定是否开征反倾销关税。据欧盟委员会数据,中国制车辆已占欧洲电动车市场8%,到后年或增至15%。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9月13日的发言中,没有正视中国汽车的价格与性能优势,亦未考虑欧洲制造的成本问题,而是直接剑指反补贴调查。正如商务部的回应,本次调查以「公平贸易」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损人不利己。

其实,此处的「损人」并非单纯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损害。事实上,虽然双反调查或会降低中国纯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长期竞争优势,但短期内却不会对车企造成太大的影响。目前国产电动车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高速增长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数字,今年前三季度产销量屡创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按年增长33.7%和37.5%,市占率已经趋近30%。但更严重的损害,将施加于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之上。

至于说「不利己」,是因为欧盟此举看似为了激励欧洲本土电动车产业发展,从而振兴经济,但未必能如愿。要知道,汽车产业为欧洲的传统优势行业,具有厚重的底蕴及技术积累,在往新能源赛道发展的过程中却纷纷向中国市场靠拢。由于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具有生产效率、性价比等优势,且核心零部件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已经形成——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实施的2022年「主要商品和服务份额调查」,中国企业在纯电动汽车、电池用材料等13个品类中所占份额在总体中超过3成。换言之,任何新能源汽车企业离开中国产业链都没有竞争力。若轻易无视WTO规则发起对华纯电车的双反调查,欧盟内消费者更难买到性能佳的中国电动车,对欧洲而言,将会使目前已处于高水平的通胀进一步恶化。

此外,这对于中欧双边贸易关系亦会产生负面影响。回想10年前,欧盟对华光伏产业采取双反措施,最后通过双方达成友好方案才得以解决。但当今的中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反补贴调查可能导致中欧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对双方经济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