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港府宜「减辣」稳楼市|恒声集
在明晟(MSCI Real Assets)最新发布的《亚太资本趋势报告》中,香港2023年第2季商业地产交易额持续下跌,仅有13亿美元,从交易额及宗数看都为历来次季新低,按年下跌46%,位列亚太地区第7位。其中商业地产市场方面亦跌至新低,最大交易类别写字楼单季销售额未达1亿美元。
本港房地产行业低迷成因有二, 一为内地经济复苏放缓,当内地经济势头较热的时期,内地资金南下涌入香港亦会相应增加,当中包括房地产投资;此外内地企业来港发行IPO亦会带动企业及雇员来港,从而稳固甚至推高楼价。今年首季香港楼市交投表现颇为亮丽,出现「小阳春」,其中与内地通关后的「报复式」交易占比甚高,但随著内地经济活动在第二季放缓,香港楼市亦相应迎来了相对平淡的交投期。
另一大原因,则是以美国为首的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高通胀,仍然持续高息环境。尽管香港并未完全跟随联储局加息步伐,但按揭贷款的利率对潜在买家阻吓效应十分大。再加上美元因加息而保持高企,促使一些投资者资金流向美元资产,预计在本轮加息周期正式结束并重回低息环境前,香港楼市不会有太明显起色。
房地产行业一向都是本港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是港府库房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更是与民生及其他行业密切相关,例如建筑业、金融业和零售业等。因此即使一向被视为「高不可攀」的香港楼价,目前仍有向下调整空间,但却绝对不能出现太过强烈的波动,造成买家、租户、投资者信心下降,继而对经济及就业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港府为压抑楼市措施,于2010年首度推出「辣招」,目的是管理市场供需,遏止炒风。而在「辣招」不断加码下,近年来炒家已基本绝迹,楼市买家以本地用家为主。在楼价出现下跌趋势下,政府于上月放宽自用物业按揭成数、非住宅物业可造按揭成数及以资产净值为批核基础的按揭成数,分别上调10%。但仍需要密切留意房地产价格是否有剧烈跌宕风险,并考虑适量进一步「减辣」,以稳定楼市下跌波幅,为激活投资动力注入动能。尤其是在非住宅物业方面,可配合中小企资助及借贷相关计划,研究有没有进一步「松绑」需要,帮助中小企业及商舖业主减压渡过难关。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