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内房发展 长远求稳|恒声集
近日,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曾经为内房三巨头之一碧桂园(2007)陷入信心危机,导致过去一周碧桂园股债双杀,虽然该公司提前兑付「20碧地02」未回售债券的本息,以释除市场疑虑,但不少人仍预测碧桂园或会步上恒大(3333)及融创(1918)的后尘,成为推倒中国内地房市的又一个影响力重大「骨牌」。
中央释出救市信号
中指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内地百强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总额为3.57万亿元人民币,按年微微增长0.1%。这主要是由于今年首季度楼市出现了「小阳春」,而步入第2季以来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指出「要适应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并罕有地未见提及「房住不炒」。消息让市场看到了中央「大力救市」的信号,亦提振了投资信心。会后,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政府都针对当地的房屋限购、限贷、限价政策进行不同程度的松绑,例如河南省郑州市发布了15条刺激楼市的政策,当中包括暂停执行限售、落实「认房不认贷」政策(即认购者在购房时未持有物业,不论过往有否贷款纪录都可享有首置优惠)等。
然而,这种救市政策是否能够立竿见影地提振房地产业呢?
笔者始终认为,中央对房地产行业的处理态度,一方面是要防止严格规管下的「硬著陆」,但另一方面更要避免房价重新疯涨乃至泡沫化。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降低其在经济中的比重、避免房地产过热现象,即使在「楼市寒冬」的近几年中,仍然被视为中央经济决策中的重点,因此对救市政策的理解不可简单视为扶持、重振旗鼓,而只是避免这个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行业崩溃,甚至拖垮其他行业。
根据高盛发表的报告,预计内房市场未来数年将出现「L形复苏」,而非大家所期待的「V形反弹」。
可施政策刺激需求
当然对内房前景亦毋须过分悲观。首先,中央目前仍然有富余的政策手段可以刺激需求,例如减税、购房补贴、降低按揭利率及首期付款要求等,都可以有效地降低「上车」门槛,活跃市场;其次是当前的政策松绑多见于二线及以下城市,但楼价最为坚挺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则较少参与,证实一线城市的房屋需求仍然较大;最后是随著人口数量红利转向人口质量红利,且全国的城镇化率处于50%至70%的快速增长区间,预计到2035年人口城镇化将达到73.1%,仍有条件支撑城市房地产健康发展。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