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中短期供应观住宅发展
2023年将近过半,住宅市道在疫后恢复,展现复苏迹象,主要受惠环球加息步伐渐缓,据代理行楼价指数统计,至今年4月,整体私人住宅楼价约比去年上升6%。楼价谷底回调,很大程度在于政策上的推动,带动市场乐观情绪。若站在短中长期供应的角度观之,私人住宅整体发展的市道又会如何?
差饷及物业估价署较早前发布《香港物业报告 2023》,预测了本年和2024的私人住宅落成量,约为19953伙及26970伙。其中本年约52%的新供应来自九龙,九龙城区为当中主要来源,占总体的24%,而港岛区则约6%;至2024年,新界九龙则占新盘总供应量合共93%,当中九龙城区便提供33%的落成量。可预视,以区域的供应量而言,港岛区的新住宅供应仍然珍稀,某程度能稳固价值;九龙及新界区,则由于大量供应,或造成租务回报上的压力,而楼价发展前景,则视乎经济重心及基建规划,如「启德CBD」及「北部都会区」蓝图,能否如愿顺利推进,为市场注入憧憬动力。
观乎未来3至4年的中期住宅供应,据差估署统计,至2022年尾录得47080个单位的空置量,很大原因在于去年发展商,推售策略相当保守。另一边厢,回顾去年建筑中仍未售出单位数目,约为66000伙,可为未来3至4年的主要供应来源。惟须注意,基于疫情期间的建筑原材料、运输及工程融资的成本高企及供应链受阻,物业是否如期落成,持续稳定供应量并非一定没有变数。
长期供应方面,去年《施政报告》表示,在未来5年准备好通过卖地或铁路物业发展,可兴建不少于72000个住宅单位的土地。 连同市建局及私人发展/重建项目,料每年约有18700个新单位供应,比长策会建议的每年12900伙目标为多。
总结而言,整体私人住宅供应在短中长而言,均有稳定的规划,集中在个别区域,相关的发展政策更大程度成为楼市发展的重要驱动。疫情时期,环球经济不定的影响,亦成为实现供应目标的阻力,政府如何从土地推售策略、行政流程变革,以至应用创新的建筑方法,将左右规划的成效。
2023年6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