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车企转型经验值借鉴|恒声集

日前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乘联会)公布最新汽车销售统计数字,显示截至5月21日,5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04.6万辆,按年增长41%,按月增长10%;今年以来累计零售出694.1万辆,按年增长3%。

受去年同期疫情和供应链受损造成的低基数影响,这个增幅看似在预料之中,但数字比起乘联会初步推算的5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按年上升27.7%,以及按月增加6.6%表现更喜人。这是由于年初随著电动车巨头Tesla展开全球范围减价而引起的车企价格战已进入尾声,消费者不再持观望态度,需求得以释放。

笔者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完美印证升级转型,对提升工业品位及价值重要性,致使在景气不佳大环境下,汽车产业仍能成为内地在内需及出口这两架马车范畴内,最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十分值得其他行业借鉴。

综观中国汽车行业多年来发展,自2009年中国内地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并没有打造出「拿得出手」的自家品牌,民众普遍更青睐欧、美、日、韩等外国知名品牌汽车,即便「以市场换技术」的中外合资汽车成为市场主流,但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微笑曲线上,中国厂商多年维持以最艰辛的劳动力投入,赚最低的利润率。

然而从2010年开始,内地开始长达13年的新能源补贴计划,仅比Tesla推出其第一辆车晚了两年,并在2012年国务院颁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2-2020年)》,试图摆脱汽车行业在燃油车技术上被掣肘的困境,寻求新的竞赛领域。在这份规划结束后的2021年,中国汽车全年出口逾200万辆,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3大汽车出口国;2022年又以332万辆的出口量超越德国,跻身第2大汽车出口国。今年首季中国出口汽车为106.9万辆,多于日本的104.7万辆,很大机会将登上全球汽车出口冠军的宝座。

这一方面归功于管理者善用「鲶鱼效应」,引入国际行业佼佼者,激发本土产业通过参考、学习而改良产品,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政上海期间,主动为电动车巨头Tesla落户上海提供多重优惠;另一方面,决策者的长远眼光及行动果决亦是如今车企「弯道超车」的重要因素,企业在政策指引下,才有信心破釜沉舟专心投入研发,开辟新赛道,最近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宣布放弃燃油车生产亦体现这种精神。

当然,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攻坚难度不可相提并论,但中国并非没有能力进行技术研发,以当前被「卡脖子」最严重的半导体行业为例,上世纪50年代内地的半导体研发曾经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与当时全世界的晶片技术水平仅有5年差距。加上中国坐拥庞大消费市场,有绝佳底气以时间换取空间。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