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做好准备迎巨企上市|恒声集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阿拉伯展开国事访问,与多位阿拉伯国家的领袖会面,并于沙特签订了近300亿美元的协议。即使在访问结束之后,中沙之间的未来合作空间依然在国际上被广泛关注及讨论。

早前于10月下旬,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访问巴林及沙特阿拉伯,期间透露港交所正与沙特阿美接触,并表示愿意为该公司提供来港上市的协助。事实上,在沙特阿美正式上市之前,美国、香港、日本及英国等地的交易所都寻求这家世界上探明储量最大的石油公司到当地上市,最终公司选择在当地的利雅德证券交易所上市,合共募资294亿美元,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IPO项目。目前该公司以约2.136万亿美元的市值,成为仅次于苹果的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公司。

如今当中沙关系随着未来深度合作而更为稳固,若能争取沙特阿美来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对该公司及港交所来说可谓「双赢」。回顾香港回归以来的港股集资规模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从不足600家攀升至约2600家,而港交所自2009年起至今13年中,有七年高踞全球IPO集资金额榜首,多次打破IPO集资纪录。作为亚洲区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香港吸引著来自全球的投资者,当中受惠于一国两制之下的种种便利安排,亦包括中国内地的投资者。

若沙特阿美这种大型企业能够来港上市,对于全球范围内需要在美国及欧洲之外实现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企业,都有示范性的作用。然而,相对于一级市场的繁荣,港股的二级市场仍面临著流动性不足的缺陷。尤其在目前全球进入加息周期的大环境之下,香港虽然跟进美国加息,但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频率及幅度尚未算是「暴力」,与美息差致使游资进一步流出香港,流动性不足导致港股估值偏低,投资者亦较难享受到流动性溢价。虽然这种情况将会内地经济景气好转而改善,但长远来看港股仍须努力增加市场的活跃度。

笔者认为,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丰富交易产品能够有效提升港股的流动性,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电子交易基建的搭建,为不同等级的投资者、机构提供快捷、有效、实时的平台;降低实时数据查询费用、交易费用等成本以推高转手率;加强指数股票型基金(ETF)买卖活动的效率等。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