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城重建 助打破「House」地契魔咒
早前市建局公布九龙城的最新重建项目,计划于衙前围道及贾炳达道一带兴建约4350伙高楼住宅,更会重新规划该区的行人道和车路,此矮楼密集的旧区势将变天,成为高楼林立的活力社区。政府亦正式使用「转移地积比」概念,提升该区新建住宅的地积比,此除了能资源善用,亦对往后的土地发展提供了示范作用。
今次重建范围为九龙城的核心区,地盘面积逾37000平方米,共涉及三个地盘、约1000个业权、约1600个住户及140个地铺。现为九龙城市政大楼的主地盘将拆卸重建成楼面面积逾20万平方米、可建4350个中小型单位的住宅区,最快于2036年落成。市政大楼等社区设施将迁至本为贾炳达道公园的北面地盘,并会兴建一幢新政府综合大楼,料于2030年落成,届时社区设施楼面面积会增约3倍。
而邻近启德道的东地盘会兴建「门户广场」,此为低楼层的商业设施,政府更采用「转移地积比」方式,将地盘高度限制由100米减至60米,将其14%地积比转移至主地盘,以增加住宅楼面面积,让更多人上楼。
值得留意的是,九龙城、深水埗等区有不少旧楼还采用历史遗留下来的「House」地契,即除非愿意补偿高昂地价,否则物业需保留原有楼层数目,不能起高;当牵涉「One House」地契时,更只可独立发展,可谓限制多多,若非市建局「出手」,私人市场收购重建的机会极微。而这次透过灵活转移地积比,政府可向市建局发出新地契,间接打破该区「House」地契的死亡魔咒,让社区发展「重生」,为旧区发展提供示范作用。
不少人慨叹市区重建灭绝社区旧有文化,而九龙城重建后,该区的「小街饮食文化区」及泰国人社区文化等,亦可能受到影响。惟旧区重建是每个城市的必经阶段,而且欠缺规划及管理的旧区会出现大厦结构安全、社区老化及公共卫生等问题,只有重新规划及建设才可改善市民生活,及走更远的路。
依笔者看,九龙区发展百花齐放,西九已发展成大型的文娱康乐区;油旺区将有大规模重建,并会注入大量商业元素;九龙湾发展潜力庞大,势成下一个CBD;启德发展愈趋成熟,将成下个购物核心区。而九龙城及土瓜湾发展成住宅区,正可完善了整个九龙区的社区规划,形成一个样样俱全的聚人生活圈。
20222年6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