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德访华预示中欧转暖?|恒声集

上周五,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包括12名企业代表在内的商界代表团访问中国,成为新冠疫情以来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袖,引起各方关注。朔尔茨在访华之前明确表示「不想与中国『脱钩』」,更被外界解读为中德关系乃至中欧关系转暖的迹象。

首先,无可否认是,本次德国访华体现了中欧之间在经贸上存在高度互补关系。以中德经贸为例,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去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2454亿欧罗,让中国连续第六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一方面,多年来德国重工企业都将中国内地视为重要产业链提供地及庞大市场。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6月的一项研究,德国出口至中国市场的产品,为国内提供约110万个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中国内地亦需要来自德国的技术及投资,完善国内的工业产业链。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德国对华实际投资按年增长114.3%,可见双方在国际形势动荡下,仍然高度绑定与互相依存。
力谋务实发展策略

其次,德国访华亦揭示欧洲目前的经济困境。处于俄乌战争大背景之下的欧洲,本身已经遭受热钱的大幅撤离,此趋势在美联储强势加息之后愈演愈烈。此外,战争、疫情、加息、兑美元汇率疲弱等因素,将欧洲通胀率推至数十年来高位,导致民生、经济活动都面临重大挑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明年欧罗区的19国中至少有一半将陷入经济衰退,致使欧洲国家必须寻求更务实的国家发展策略。

笔者认为,尽管本次德国访华为中欧关系转暖带来一丝曙光,然而在俄乌战争正式结束前,欧盟作为一个整体,仍面对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因素,不会轻易放下「心结」,而已经冻结多时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亦不会在短时间内重新提上议程。

但在未来,欧洲个别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或会循德国总理访华的方向,从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外交定位,转向为更实质、对国民更有利的国际关系维系,并绕过欧盟采取双边形式与华交流,寻求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模式。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