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恒 - 抢企业还靠抢人才|恒声集

在最新一份《施政报告》中,最受关注及讨论的内容,莫过于一系列「抢企业、抢人才」政策,包括投资落户香港的企业、积极吸引科技企业来港、以更宽松条件引入及留住人才、在置业方面为高端人才提供便利等,可谓十分进取。

香港作为弹丸之地,社会能够投入的研发资金毕竟有限,加之总体市场容量不大,无法在短期内形成规模效应,这对于科研和技术来说,形同限制扩大发展的桎梏,难以为群聚效应提供足够的动力,反而致使人才流失至行业发展动力更强的地区。香港在过去两年,流失了约14万劳动人口,其中约8.8万为高技术人才,占比例约63%。因此,笔者欣见政府采用更进取、更积极态度引入人才及企业。

笔者认为,人才与企业是相辅相成的两大资源,尤其对于金融、科技、新能源等高增值产业而言,当一个地区能够聚集更多高质素人才,自然就会孵化及吸引到优质企业在此生根或落户,从而进一步汇聚更多元化的优秀人才,并且营造出良好科技发展氛围,形成良性循环。
冀政府加强企业扶持

目前政府设有「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一般就业政策计划」等,各计划之间是否有适用范围及功能的重叠,申请程序是否有重复之处,对申请者而言又是否会造成困惑,这些都需要政府仔细斟酌。而希望由政务司司长带领「人才服务窗口」,能够尽量将各种计划整合、简化,以便更好对海外人才进行宣传。

在最能够影响人才去留的薪酬待遇方面,政府亦要想办法为企业及人才提供扶持。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三星正处于半导体领域起步阶段,便不惜以高薪聘请大量日本资深工程师兼职,形成独特的「礼拜天工程师」,更以3至5倍的高薪在美国矽谷招揽人才,种种措施对三星在科技领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虽然三星的例子属企业的个别行为,但政府若能加强对合资格企业的扶持,让他们有资源吸引到全世界的高端人才,对香港整体创科发展将大有裨益。而在俄乌战争让东欧陷于地缘政治风险的前提下,东欧各国由于保留了前苏联的传统教育特色,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储备,若香港广开大门,正正有利香港招贤纳士。

此外,在居住安排及防疫限制方面,可考虑对高端人才有一定程度便利。未来,当计划实施趋于稳定、成熟后,在具体配额、限期、薪资要求方面,亦可考虑进一步放宽限制。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
李秀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