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圆通——互联网的真真假假

  疫情持续已经接近一年半,随着疫苗面世,个别城市的情况得以纾缓,但仍有不少地方正面对疫情的威胁。
  资讯有效传递是控制疫情的重要一环,然而,在人人也是KOL的年代,如何分辨真假资讯,亦十分重要,例如网上消息是否一定真确?是否毫无防备下完全相信?
  近日台湾出现疫情爆发,台湾政府在抗疫同时,亦着眼所谓舆论「认知作战」,提出驳斥假讯息,例如指内地利用网军在台湾网上讨论区「洗版」,鼓吹市民封锁衞福部帐号。结果被网民起底踢爆,洗版事件由民进党媒体社群中心副主任的丈夫自编自导自演,当事人当晚发文道歉,承认曾「反串」留言,辩称反讽恶搞意味十分明显,以为不会被当作真实立场。
政治对抵御疫情无帮助
  抗疫如同一场战争,需要专业建议,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对抵御疫情毫无帮助,反而添烦添乱。事实上,有关事件更应关注网络上讯息真伪的重要性。
  无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人人也可在网上开帐户、出帖文,抒发己见,并找到毫不认识但意见相近的人,建成同温层。
  另一方面,在网上发表意见,是否用真实姓名,抑或用另一身份,每人也有不同看法,有人选择用真名且文责自负,亦有人宁可用「笔名」,掩饰自己的身份,自由写作。
  在运作上,为了留住用户,社交媒体会运用大数据及根据用户习惯,将类似内容分享予用户。
  久而久之,用户便会只接收相关讯息,而忽略及漠视其他资讯。同时,用户会倾向选择自己相信及想见的讯息,并加以附和及分享,究竟讯息是真是假,也许不是最重要。
  我们身处现实世界,应该接收真实讯息。发放假讯息固然不对,但接收者亦要懂得辨别讯息真伪,决定转发时也要以负责任的态度行事。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前提下,如果最后互联网上仅余虚假讯息,这个平台只会不获信任,最终被人放弃。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陈民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