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圆通——加强监管加密货币

  加密货币是新闻热话,亦是投资焦点。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日前发表「虚拟资产供应商(VASP)」牌照监管咨询总结,提出更改自愿发牌制度为强制发牌制度,并只容许专业投资者参与,以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及保障市场稳定发展。局长许正宇更强调制度是希望平衡监管及发展需要,同时为金融创新和虚拟资产市场发展预留空间及灵活性。事实上,加密货币并不适合小投资者参与,加强监管实属明智之举。
  过去一年,比特币价格大起大落,其他各式各样的虚拟货币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对个别投资者而言,加密货币如同赌博,是揾快钱良机。然而,对金融监管机构来说,则带来重重挑战,特别是与诈骗、洗黑钱、市场操纵、恐怖分子资金筹集及系统保安等相关的风险。有见及此,多国对加密货币采取强硬态度和严厉打击。以美国为例,美国财务部早前表示,加密货币为逃税及走私等非法行为带来便利,威胁政府机关侦查非法行为,故进一步收紧政策,严打不法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上周亦发布新指引,指加密货币价格剧烈波动,「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经济金融正常秩序」,因此勒令金融和支付机构不得接受加密货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也不得提供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服务和产品。
  香港方面,早年已定性加密货币并非货币,而是投资产品,因此以规管投资产品的方式进行监管,今次就虚拟资产列明发牌条件、违规罚则及制度实施过渡期等监管准则。一直以来,香港的监管制度以「风险为本」为原则,加密货币如何反映其价格?有甚么内在价值?作为负责货币管理的有关机构如何取态?总结这些问题的答案,加密货币的风险不言以喻。
  随着科技发展,经济和金融活动不再局限于现实世界,而在网络金融风起云涌的时代,亦要避免人云亦云,知名人士高调投资、低调放售,最终受害只会是捕风捉影的小投资者。
  如有任何意见,欢迎透过以下电邮跟我们联络︰[email protected]
陈民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