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真相曝光!美国陷无政府状态 吸毒强奸纵火样样齐|《全面失控:1999胡士托音乐节》
现时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大型音乐节,像香港的Clockenflap,一连数天吸引超过数十万人进场。而要数这类大型音乐节的始祖,一定非1969年于美国举办的「胡士托音乐节」莫属。不过这个宣扬爱与和平的活动,多年后竟发展成草菅人命的人间炼狱,一向高举自由平等、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国,竟然因为一场音乐节而掉入无政府状态!Netflix最近上架的《全面失控 1999 胡士托音乐节》,访问了当时的主办单位、后台、职员、保安、参与乐团单位以及最后变成受害者的现场观众,制作成一连三集的纪录片。

一切从1969胡士托开始
要了解1999年的惨剧,先要认识其源头:1969年胡士托音乐节。这场大型活动的概念最初由Michael Lang、John Roberts、Joel Rosenman、Artie Kornfeld四位年轻人策划,本意是希望在室外举办一场乐韵悠扬、性质休闲的音乐会,透过活动宣扬爱与和平。最初他们入场人数目标是5万人,后来却不知不觉吸引了全美的嬉皮士前来,而当中推波助澜的竟然是当地居民。因为当地居民不希望嬉皮士聚集前来「扰民」,在不同媒体极力反对,谁知却变相「反宣传」了活动,最终共吸引40万人前来参与,人数足足是本来预想的八倍,亦令本来三日的活动扩展至四日(主要因为打风)。最后音乐节除了令草原变成泥泞外,基本上整个过程非常成功,观众都很乖巧单纯地享受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宣扬爱与和平讯息,当然也留了很多著名乐手的好歌给后世,像Jimi Hendrix 、 Santana、Jefferson Airplane等经典。活动后来更拍成纪录片,得到197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原址亦竖立了纪念碑、兴建了博物馆及演唱厅。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1969胡士托音乐节,可以找李安拍摄的《胡士托风坡》来观看。

疯狂分享酒精毒品
直到90年代,当年搞手之一的Michael Lang决定重办「胡士托音乐节」,当年一起策划的合伙人都觉得这意念太疯狂,不过他一意孤行,最有趣是动工当日举行「鬼佬拜神」仪式,将切烧猪换成了「打爆香槟」,而神奇地当日那瓶香槟竟然多次也打不爆!纪录片中受访者也不禁说:「其实上天当时已经给与了暗示——咪搞!」结果这场本来叫人关注枪枝和暴力事件的音乐节,最终竟以暴力和骚乱告终,短短三日酿成了如暴动一样的场面:参加者四处纵火;将所有围栏、舞台、棚架拆卸;现场店铺被洗劫一空;观众不分年纪疯狂分享酒精及毒品,有多位女性向警方投诉被非礼甚至被强奸;后来甚至有媒体报导几位青少年在暴乱中丧失生命……到底一个音乐节为甚么可以发展成如无政府状态一样的局面?

主办单位责无旁贷
根据纪录片中各人口供和现场实况片段,这场暴乱的形成可从三个方向追查:首先是主办单位的严重过失,其次是音乐单位的风格转变,最后是90年代的社会风气。首先,主办单位绝对是责无旁贷,他们虽然挂著叫人关注枪械与暴力问题,但其实只是举办一场唯利是图的商业活动。首先在寻找场地方面,他们只找来一个充满柏油路面的军事基地而非草原,既不适合让人扎营,也令本来已经高温的现场气温进一步上升。其次就是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既不够厕所又没有做好清洁卫生,更离谱是会场内所有食品跟饮料都以高出市场价三至四倍的价钱发售,现场人士在酷热天气下需要以近一百元买一支水,很多带不够钱的年轻人近乎断水断粮,很多人因此中暑患病,大家怨声载道却投诉无门。从纪录片可见,现场人士仿佛像被卖猪仔的去了一个环境甚差的集中营,跟最近新闻经常提及的柬埔寨KK乐园可谓不相伯仲。

69民谣音乐宁静和谐
其次是音乐单位的风格转变。1969的胡士托音乐节,音乐单位的风格大部份都是民谣,特点是宁静、和谐、舒适,音楷气氛讲求harmonic,即使是蓝调或摇滚歌手都是以音乐性为主,像Richie Havens、David Crosby、Stephen Stills、Graham Nash等,并未发展到Grunge、Punk那一类型具有破坏性力量的噪音摇滚。

99音乐单位大不同
然后大家再看看1999的音乐单位及其演出作品:Korn、Limp Bizkit、DMX、Red Hot Chilli Peppers、Jamiroquai,玩的都是一些令情绪高涨亢奋的音乐,大家可以想像到1969年跟1999年同一个音乐节但两种音乐氛围是完全截然不同。1999年的表演单位,不管是音乐、歌词还是现场表演,都以打破约定俗成社会守则、释放自己为主调,表演者更在台上大解放。

Limp Bizkit淫乱派对
第二晚深宵,当Limp Bizkit主音Fred Durst在歌曲《Break Stuff》中鼓励现场观众释放他们的「负能量」时,现场开始逐渐失控,根据现场保安形容:酒精毒品好像放题一样随意派发,只要用电灯照一照角落,便会发现一对又一对的男女在依偎卿卿我我,有人甚至见到一群男生在排队……场面非常淫乱,基本上大众情绪已经失控。但令人发指的是,主办人竟将混乱归咎于Fred Durst。

Flea全裸解放观众
到了最后一晚,Red Hot Chilli Peppers压轴登场,全场亢奋情绪也到达临界点,RHCP Bass手Flea更脱掉全身衣服弹奏,主音Anthony Kiedis对著成千上万的台下观众叫他们大解放。从纪录片中看见,观众都被现场炽热的气氛感染了,台下开始出现现场听Hardcore必定出现的「围圈互撞」,女生们亦脱去上衣大玩骑膊马(Shoulder ride),有些甚至被双手推举在人海中不断传送……这种情况下很难没有「咸猪手」出现,再加上现场酒精毒品满天飞,导致往后更严重的纵火案、强奸案发生。

《美国处男》与《博击会》
第三是社会气氛。90年代除了摇滚音乐解放听众心灵,电影业也如日中天,其中纪录片提到两出电影影响著那一代年轻人,其中一出是《美国处男》(American Pie),另一出是《博击会》(Fight Club),前者以如何满足年轻男女性欲为主题,后者则主张透过拳头证明自己存在。当然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这两出电影在鼓吹性爱与暴力,不过他们在全美的受欢迎程度确实建立了一种社会风气(当中并没有所谓好坏之分)。而当年轻人走到一个可以完全由他们作主的自由国度时,他们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便会毫不忌讳地宣泄出来。这种宣泄,确实跟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产物不无关系。

10,000蜡烛成触发点
至于引发暴乱的触发点,又要回到主办单位本身。第三天晚上,一个慈善团体在没有被大会负责人允许下擅自向现场人士派发超过一万支蜡烛,他们希望观众可以在Red Hot Chilli Peppers唱《Under The Bridge》期间点起蜡烛高举挥手,造出象征「爱与和平」的人山人海温馨埸面。结果在RHCP亢奋的音乐,加上观众三日来不断堆叠的不满情绪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们决定利用手上蜡烛「大解放」,向四周围一切可燃烧的东西点火!从纪录片画面所见现场蜂烟四起,就像《北斗之拳》一群狂徒在举行甚么仪式的末世景象。因为现场没有真正受过训练的保安及警员,只有滥竽充数的「和平巡逻队」(Peace Patrol),因此当失控场面发生,现场无人能够阻止。

人群回到野兽状态
纵火后,逾万观众像游行一样从主舞台迁移到不同地区,拆毁一切临时搭建的建筑,掠夺商店的收银机和夹万……人群在无政府状态下仿佛回到了野兽的状态,所有事情都变得不再受控,连控制台的工作人员也立即反锁自己在房间。电视上的新闻片段只见到现场一片狼藉,仿佛战地记者走进灾区进行访问一样。最后在大会通知州政府派出过千警察到场,暴乱才得以平息。到了翌日,音乐节场地已完全被摧毁,汽车被推翻、卡车被烧毁,满目疮痍。

后记:什么都没有发生
主办人Michael Lang直到二十多年后拍摄的纪录片当天,依然不肯认错,只不断怪责其他部门单位,从责备摇滚乐表演单位煽动到指骂观众群中有一小撮破坏份子不守规矩……其他主办单位的负责人一样互相责备,仿佛他们完全不需付半点责任,更离谱是当年他们竟然可以继续向新闻媒体描绘了一幅开心快乐的画面,向外界宣称「1996胡士托音乐节」过程非常成功,没有造成任何混乱,大家都乐在其中,什么都没有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