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转向「引导」:把自由探索融入幼儿运动课堂

撰文|芝士教练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与「训练」看似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一个自由无拘,一个重视结构;一个随兴而行,一个目标明确。然而,在实际教学现场中,这两者其实可以互补并存,甚至互相成就。
根据《香港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教育工作者应更有智慧地把自由探索的精神,融合到课堂设计之中,让运动课堂不只是学习动作技巧的场地,更是一个让幼儿发展自主性、创造力与解难能力的空间。
从「指定动作」到「自由探索」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自由探索」为幼儿提供更多自我决定与尝试的空间。要实践这种融合式课堂,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1. 创造具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与材料
场地与器材不应只是安全与标准的代名词,更应是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诱因。例如:准备不同大小、质感与重量的球体;设置高度不一、通道变化多端的障碍物;提供多样选择的体适能材料等,皆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2. 减少不必要的动作规范
以训练动作为目标的课堂,可以设计更多「选择性操作」的情境。例如,在设计跨越障碍的练习时,不必强制所有幼儿都采取跳跃方式完成,可以让他们选择爬过、绕过、翻越等方法。同样地,练习投掷或踢球时,可以设置不同大小、距离或方向的目标,让幼儿自行挑战。这些设计背后的逻辑,是尊重幼儿的多元能力与学习风格,让每位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步伐中建立信心。
3. 教师从「指导者」转为「促进者」与「观察者」
在自由探索式课堂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不再只是教导技巧与纠正姿势的「指令者」,而是确保环境安全、观察幼儿反应、适时提供支持与引导的「促进者」。
这种角色转换的最大价值,在于教师能更细致地观察到幼儿的行为模式、解难过程与社交互动,从中发现每位孩子独特的学习节奏与潜能。
4. 肯定过程多于结果
教育重点不应只落在动作的完成度上,更应重视幼儿参与过程中的勇气与尝试。当孩子愿意主动试错、互相模仿、甚至创新动作时,他们已经在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而这样的学习,往往比标准答案来得更深刻。
更贴近孩子本质的学习方式
自由探索式运动教学,除了让课堂变得更有趣与弹性,还能带来更深远的教育意义:
- 照顾个别差异:每位幼儿的兴趣、能力、节奏不同,开放式的设计更能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参与方式。
- 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孩子透过选择与尝试,不只是练习身体技巧,更是在建立解难与决策的能力。
- 培养未来学习的态度:这种以探索为核心的学习方式,能培育出主动学习、乐于挑战的特质,为日后的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结语:教练不只是示范,更是同行者
当我们重新审视「运动教学」的意义,就会明白:我们不是只教孩子如何跳得高、跑得快,更是透过身体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创新尝试与自信建立。这样的教学目标,才真正贴近「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
下次带孩子上体能课时,不妨多一点观察、少一点指令;多一点空间、少一点限制。因为正是在这些自由选择与自主尝试中,孩子真正学会了如何「自己去学」。
如对自由探索式体能课堂设计感兴趣,欢迎留意下期专栏〈观察力的力量:如何读懂幼儿在自由游戏中的学习讯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