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活动不止于「郁动」:从课程指引看幼儿健康发展的全人教育丨KIDS FIT丨芝士讲运动

在幼儿教育日益重视「全人发展」的今天,「体能与健康」的教学早已不限于让孩子动一动、出一身汗。事实上,根据《香港幼稚园教育课程指引》,体能教育肩负的不只是促进身体发展的任务,更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社交能力与生活技能的重要一环。本文将带大家重温该指引中有关体能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探讨当中对实际教学的启示。


 

健康不等于无病:幼儿体能教育的核心理念

课程指引引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强调健康是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的整全状态。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健康不是单指没有病痛,而是一种全面而持续的良好状况。

 

幼儿的体能活动,应被视为促进整体身心发展的起点。不仅有助于肌肉、骨骼、协调能力等生理基础的建立,更能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自信、耐性、意志力,以及尊重他人与社会规范的品格。


 

 

三大学习目标:从身体出发,连结品格与生活

指引提出三个互相扣连的学习目标,为教师设计体能课程提供明确方向:

 

1. 发展身体动作与空间感知能力

这包括发展大肌肉与小肌肉活动,如行、跑、跳、攀爬、平衡等基本动作,同时强调空间认知的建立——例如孩子能透过跑跳活动,自然理解「上与下」、「前与后」、「远与近」等方位概念,从中锻炼协调力、节奏感与敏捷度。

 

2. 培养运动兴趣与正向价值观

孩子是否喜欢体能活动,往往源自他们是否在当中感受到乐趣与成就感。指引建议培养幼儿对运动的正面态度与参与习惯,特别重视社交层面,如鼓励参与群体活动、建立团队精神与责任感,进而塑造积极主动、乐于合作的性格。

 

3. 提升健康与安全意识,建立自我保护能力

体能活动亦是促进感官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透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体验,幼儿能更有效地探索环境。同时,活动中可渗入生活化的安全教育,包括建立基本卫生习惯、认识健康状况与求助意识,以及学会保护自己与他人。


 

 

教学原则:从安全到信心的实践要点

要真正达致上述教学目标,课程指引亦提出三项核心原则,值得每位幼儿教师与体能教练重视:

以安全为先:活动设计需考虑场地、天气与幼儿身体状况,避免过度疲劳或受伤风险。教师应密切观察并适时调整节奏与强度。

循序渐进:每项技能的训练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给予孩子充分时间练习与掌握,避免急于求成,造成挫败感。

正向鼓励为本:赞赏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比单纯比较谁做得最好更重要。透过积极正面的反馈,才能真正建立自信、持续参与。

 

此外,指引亦建议教育人员参考由衞生署出版的《2至6岁幼儿体能活动指南》,当中提供具体而实用的活动建议,有助于强化课堂设计。


 

体能教育,是通往全人发展的起点

在现今节奏紧凑的幼稚园日常中,体能教育不应只局限于课表上的一节课。教师可尝试在转堂时间、活动过渡期,创造自主探索身体的空间,让幼儿从玩乐中自然感受运动的乐趣。毕竟,能否建立长远的运动习惯与健康生活模式,很大程度取决于幼儿阶段的第一印象。

 

幼儿体能教育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同步发展孩子的身体素质、情绪管理、社交能力与解难技巧,为他们日后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奠下稳固根基。透过游戏与身体活动,我们所培育的,不仅是一个灵活的身体,更是一个快乐、自信、完整的孩子。

 

撰文:芝士教练(KIDS FIT幼儿体能课程导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