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识满天下|陈绮芬藉「促导」建更美好香港

  促导(facilitation)──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acilitators Hong Kong)主席陈绮芬指出,只要我们善用促导这个良方,就能为社会及大众带来正面影响,这亦是她在二○一四年与一众创会成员成立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的使命:通过有意义的对话,建立更美好的香港。
  陈绮芬忆述,在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成立之初,要在香港宣传及推动「促导」对其团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因为大部份人都不理解「促导」这个概念,甚至把它和培训(training)及教学(teaching)等概念混为一谈。
  陈绮芬解释,促导旨在透过有意义的对话,让双方在安全的环境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想法,并获得让对方聆听和互相交流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有更多参与和作出群体决策的机会,学习互相尊重。她表示,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及善用促导,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定期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包括促导分享会、研习实验室和工作坊等,让参加者亲身体验促导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正面效益。
  此外,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所面对的另一难题,就是资源匮乏。陈绮芬称,该会董事会成员均以义务性质为会员服务,他们并没有得到任何资助,因此也不能开拓太多宣传渠道,但团队善于优化自身资源,以取得最大效益,例如,该会设立形象鲜明的网站及社交媒体专页,在毋须额外支出的情况下增加与持份者的互动;董事会成员和会员又会透过自己在工作中所建立的人际网络推广促导,把这个崭新概念带到不同界别。
  陈绮芬续说,在举办活动时,各董事会成员都愿意不收取酬劳,把收入应用于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的发展。在各成员的付出及努力之下,陈绮芬喜见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的会务渐上轨道。
  陈绮芬透露,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的成功关键之一,在于与不同伙伴的协作(collaboration)。
  她举例,该会与可持续发展组织「低碳想创坊」(CarbonCare InnoLab,简称CCIL)合作,连续三年举办工作坊及训练营,促导员在活动中引导参加者进行深入的反思及对话,以厘清个人方向,并激发创新点子及开拓新思维,同时将创意落地。陈绮芬表示,虽然该会举辧这类大型的活动需要动员近二十名促导员,但看到参加者有机会亲身体验促导的过程并分享促导所带来的正面效果,她和团队都认为,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亦不断拓展其合作伙伴的网络。在二○一八年,该会针对社会创新的促导,与本地社福团体及微软慈善合作,推出「社会创新促导」工作坊,吸引近五十位分别来自二十八间非牟利团体的参加者,他们在促导员带领下,交流对各项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之意见,并构思出超过二百个将科技融入社会服务的创新点子。
  「我们希望参加者可以将活动成果,带回工作岗位,为社福界注入更多创新思维,透过善用促导及科技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陈绮芬说。
  陈绮芬现在是一位IAF专业认证促导员(IAF Certified Professional Facilitator)。她在成立国际促导员协会香港分会之前,曾于多家跨国公司工作近二十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领袖。
  她说:「对于任何团体来说,人是最宝贵的资产。作为领袖,最重要的是与团队保持坦诚的沟通,以及营造一个让大家得以互相连系的环境。」
  她坦言,她现在仍然时刻提醒自己要懂得尊重别人,学习谦卑,让团队各成员可以有更多空间聆听各人的意见,成为一个令更多人可以参与意见和决策的的领袖。(上)
撰文:林碧仪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统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