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识满天下——持守正道,莫计得失,怀才必遇

  就算输在人生的起跑线,凭着坚毅不屈,最终也能踏上人生不同的舞台,这是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流行病学部副教授蔡锦辉(Kelvin,见图)的写照。二○一八年,他创立了DeepHealth,为普罗市民的健康把关,储存及分析不同类型的健康数据,望有助医生准确断症,为大众防「病」于未然。
  这位出身基层的公共衞生「数据圣手」,原来会考并非一帆风顺。和很多男孩一样,欠缺语文天份,唯对数学却有浓厚兴趣。失意会考的他,因补习老师的一句话:「两年后若未能升学,你将来有何打算?」令Kelvin从浑沌中醒觉,重新定立人生目标,翌年重考会考,用上平常人三倍时间温习,将勤补拙。两年后成功考入香港中文大学统计学,从此开展他的「数字人生」。他在二○○○年毕业,因为一张不起眼的招生海报,转到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攻读硕士及博士,同时他亦曾担任香港小童群益会导师及在医院管理局任职数据管理的工作。
  成功的人物与众不同之处,往往并非天资,而是善用生命中宝贵的时间去寻求进步,不为追求分数而努力,也不跟别人计较。读大学时的Kelvin,最爱跟组员做研究课题。他从不介怀组员参与热诚,只用互补角度去看待每个组员的参与,务求完成学习目标。重提这次在学经验亦令他回想到前书院院长李沛良教授的教诲,就是「做人若计较愈多,就会得着愈少。」
  热心社会服务的Kelvin,其热诚始于小时候当童军和读大学时在小童群益会当导师的工作。他因助人,间接了解人才是服务的最终对象。他忆述:「从服务儿童及青少年人的工作中,跟我在大学主要学习的课题并没有太大关连,但却丰富了人生思想及学习目标,间接为事业发展带来裨益。」
  他热衷公益和坚守正道,很快便遇上生命中的百乐,走进人生的拐点;这位百乐便是医学院的沈祖尧教授。Kelvin在二○○五年完成博士学位,旋即从事一份和「沙士」有关的合约工作,沈教授便是他当时的老板。沈教授欣赏他在数字上的敏感度,把他拉进团队中,并鼓励他当教授,从此他便有机会走进流行病学的核心工作。他说:「为民着想就要多走一步,计算筛查大肠癌的成本效益,再游说政府以政策配合。」Kelvin从中体会到影响政府施政,可比医治疾病带来更大健康效益。他也从沈教授身上学到管理,做事「要快但不要急」。在沈教授的指导下,他现已成才,现今更热爱做研究和发表论文。
  他自言另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是来自商学院的陈志辉教授,他所提及的「左圈带动」(即由需求带动服务方向)。他说:「我以前精于数学,为医生解决困难时,出发总以自己为先。创业两年后,始明白到要关注持份者的需要,比做一件好产品更重要。」在大学鼓励学者创业的计划引动下,他曾带领团队参与不同的初创比赛,竞投创业资助,但几乎每次都失败而回。他忆述:「我当时心感不忿,自觉所做的都是有意义的工作,只是资金回报不及其他初创项目来得快。但想深一层,对手就是懂得攻心,明白以资金回报快来说服创投基金的支持。」Kelvin从中也明白到,凡事要多考虑市场需要,而不是卖自己觉得最能帮助大众的东西。
  前瞻未来,Kelvin认为医生与科技将共存,而非竞争,理由是医疗需要医生智慧,科技及大数据只能有效整理资讯来提高医疗成效,而不能取代医护的专业角色。但医生也须加强对科技的学习及认知,以跨学科的合作更提高病人的治疗成效。(下)撰文:关树桢
本栏由中大EMBA课程专访成功机构,冀读者能从中借鉴其成功理念及心得。
陈志辉教授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