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由家开始——创伤后成长

  港大精神医学系研究发现,过去一年香港面对社会运动及新冠肺炎疫情,令三成六人出现中至高度的创伤后压力症状及抑郁症状。
何谓「创伤」呢?美国心理学会的定义,创伤性事件是指与(实际的或威胁性的)死亡或严重伤害相关的事件,暴露这些事件中会使人害怕、恐怖、无助的情绪。创伤性事件通常包含两个特征:一,突然发生、令人意外或不寻常;二,通常包含身体伤害,或感到生命受威胁;使人产生失控感。在一些特定人生阶段发生的创伤事件,例如童年及二十岁前后,更容易使人变得脆弱。
然而,创伤不一定带来消极后果。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部份人经历过长期羞辱或虐待、绝症、至亲离世、战争、恐怖袭击等创伤事件,却能从这些经历中获得积极个人成长,这些人被称为「幸存者」。幸存者这个词,代表他们经历过创伤性的人生体验,同时突出了他们有力量度过了那些事件。学者提出了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概念。
创伤后成长是指部份人经历过高度挑战性的生命难关,抗争与创伤过后,能发展出比原先更高的适应水平、心理功能和生命意识。
相信大家曾透过报章杂志和网络媒体,阅读过许多大难不死,顿悟人生;或是大病初瘉,开创事业第二春的励志故事,甚至在我们生活周遭,碰过或听闻这样的案例。他们都是经历「创伤后成长」的真实证明。
张笑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