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专教育有「钱」途 「工」 字有出头

        不管是学生、家长、老师,每年中学文凭考试 (DSE) 放榜都是悲喜交集的时刻。笔者曾经身在其中,对成绩欠佳考生的紧张、徬徨、焦虑,感同身受!不管旁人如何善意安慰鼓励,总是挥之不去,必经一番挣扎,这无疑人生一大经历。现在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支援,考生自己也必须懂得接受帮助,不要钻牛角尖。与各种人生挑战一样,大家必须勇于面对。成功的路径往往迂回曲折,今天的失败可能是明日成功的微妙安排,这正是「塞翁失马」的智慧,非自我安慰那么简单,且看许多所谓读书不成而还能闯出一番天地的朋友们,人生长跑中反超前的故事比比皆是。这些话不单是对考生说,也是对家长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赶快调整心态,做好当前的选择,重新上路!

        大部分学生、家长、老师都惯于追逐传统上的精英教育,希望赶上大学列车,获得一个社会广泛认可的身份及个人能力的认同。笔者当年也离不开这种传统观念及惯性思维,几经波折和努力,才挤得上去,在那个时代总算给了自己一个交代。多年来「工字不出头」的概念产生不少困惑和无奈。时至今日虽然大家一如既往说「行行出状元」、「职业无分贵贱」,但精英教育的观念还在主导,做成了多少家庭矛盾和职业贵贱之分。随著经济社会的急速变化,互联网时代进入了人工智能年代,世界真的变了!

        笔者与包括立法会议员和选委的一些朋友发起成立的「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曾在2022年前发布了《香港人才大融合倡议书》,并在当年的特首施政报告咨询中提出相关人才政策建议。倡议书明确提到:人才的理念和定义必须予以更新,变得更广泛、更包容,人才结构应该更为多样和有机结合,不能只针对某几个专业,必须包括基层及对香港整体有价值而可能被忽视的工种和职业。一个竞争力强的社会经济体系,必须吸纳及融合不同来源、不同技能、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人才,增加多样性、流动性,才能高效运作;大力在社会各层面倡导职业、工作无分贵贱的观念,继续宣扬「行行出状元」的精神,保护不同阶梯劳动者的尊严,改变社会对人才、职业与劳动力的固化概念和利益关连,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机遇下的劳动力结构性转变。」

    科技进步带来了全球劳动力的结构性转变,劳动力的定义也必须更新。以往单纯以体力劳动定义的「工」字已经不合时宜,经常忽视其中的技术性、专业性和应对职业环境的能力,不妨把「工」字赋予职业性和专业性的涵义。日常生活能够没有装修、水电、清洁、厨房、理发、运输、巴士、侍应吗?他们都具备职业专业的特定技能,在多劳多得的情况下,其中一些「工」友的收入,还不一定比拥有大学学位的朋友低。

    劳动力结构的转变对传统精英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产生机遇。当学生及家长考虑教育及职业的选择时,不要被固有的观念所束缚,现在世界各地大学生的数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有学位并不意味著职业和收入的保障,必须因应子女的个人兴趣、能力等各方面条件作多元化考虑。职专教育在外国及内地已经有并轨合流的趋势,内地许多职专教育机构早就与市场上相关机构配对不同工种的人才,有些职专毕业生比大学生更容易找到到一些行业、专业的职位,部分在校时已经有工作等著,产生不少“钱”途,加上持续教育及终身学习的机会不断增加,职专生随时弯道超车。

        既然有了「钱」途,「工」字就必定能出头。学生和家长不要因一时得失而气馁,特别是那些能够支持子女作多元选择的中产家庭,压逼子女挤上大学不是唯一途径,反而应该子女选择最适合的路径。现在社会职业多元化,新工种不断涌现,在找到感兴趣的工作之余,随时可以发展其他兴趣,还随时可以转跑道。社会各界特别是雇主也应该革新观念、与时并进,拥有更多选择。

撰文:黄炳逢

香港人才大融合促进组总召集人

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