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就像及时转型的最后通牒

特朗普上场后一如所料挥动关税大棒,这次不仅针对中国,还席卷全球,连长期盟友也不放过,实行赤裸裸的极限施压,毫不掩饰霸权行径,不再以意识形态伪装。大部分国家在美国威势及自身问题之间,只好采取一些反制措施,向国民交待,并继续在胁逼下谈判。特朗普在打开口牌,明言要拿什么好处。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带领其盟友主导国际秩序,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以其利益为核心的全球化让其如取如携,制造了不少地区冲突,甚至在金融危机中,屡次让各国为其埋单。现在又因为全球化的发展不利于其独大,打压主要竞争对手。美国为什么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呼风唤雨?为什么只有几亿人口的单一市场可以让各国屈服于其关税手段?
美国主导世界的有好些原因,其中包括以其经济实力掌握美元作为国际上最通行的货币,建立了美元霸权,加上科技创新发展带来的优势,主导金融、贸易等经济领域,控制世界上主要战略资源的流通,特别是能源、粮食及矿物等等,并以自二次大战以来不断建立的强大军事力量作为支撑,通过世界各地接受其安全保护及分享经济利益的盟友,建立了一套其主导的国际秩序及规则,并以其庞大的传播力量建立以自身价值观为标准的意识形态体系,据此干预与其体制和利益不一致的国家。客观上,美国的成功有其制度及内在优势,也是近代历史的产物。但当制度控制不住贪婪,垄断开始形成,少数既得利益挤压大多数的利益,自我纠正能力减退,开放的体系开始封闭,包容性开始收缩,族群长时间未能有效融合,自信心开始减弱而变得自我保护,种种情况正在转变。如果死抱著过去的思维去应对美国,恐怕不合时宜,特别是一直以来以服务欧美市场为主的企业及专业人士,更不应存在幻想,就算在上一次的关税大棒能熬过来,也必须及时调整,以免跟不上更大的变化。
人的改变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往往是还过得去的时候不愿意主动去改变,到了逼在眉睫的时候才想办法,赶得及还好,赶不及的就只能淹没在洪流中。在特朗普第一任上舞动关税大棒时,一些企业早已经因为成本及市场壁垒等原因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不同国家及地区,或作出国际分工及市场分流,或是大力提升生产力或降低成本,关税的冲击相对较少。但因为供应链关系而还是需要留在内地的生产线,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一些企业加快外移或做出相应调整,包括应用高新科技提高生产效率,能留下来的总算也挨过了一关。但如果因为这样而不尽早做打算的,恐怕新一波关税大棒就更难承受,如果到今天还没有规划好开拓欧美以外的市场,或没有找到其他调整方法的企业,就显得后知后觉,能否及时转型而抵受新一波的冲击就难说。新一波的美国关税大棒势将引起连锁反应,贸易战随即展开,不仅要应对美国的苛索,许多受影响国家恐怕也会对其他贸易伙伴开刀,以保住本国的贸易平衡,这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现有的国际贸易体制必将受到冲击。对于还是依赖欧美市场的企业,恍惚是个最后通牒,必须更进取地开发市场或形成自身产品服务的不可替代优势。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上诉世贸组织的举动也只能是例行公事,因为美国早已把世贸的武功废掉,特朗普连世卫组织也可以退出,连国内有法律争议的行政命令也强硬实施,所谓世贸规则恐怕也没他办法。为什么美国的市场独大,一国的购买力能左右全球的供需关系,主要来自于其前述的经济、军事及政治实力,对全球供应链的控制,让其能倾全球的资源来制造以我为尊的市场需求,胁逼其他盟友接受贸易制裁手段。美国靠庞大的债务来支撑其左右全球的消费,站在供应链的战略位置,试想如果别国都不需要卖东西给美国,不买美国的债券,不以美国发行的美元来做主要交易,不从美国的经济关系中得到好处,任凭其关税如何高昂,也不会受到如此大的影响。这也解释了当初日本及欧洲列强在经济上威胁美国的经济霸权时,总会被拉下来,现在轮到中国成为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的相同伎俩只会更加变本加厉,除非美国真正意识到单边主义没有赢家,意识到其他国家在和平时期的发展不可阻挡,一起共赢才是正道、才能持久。可惜美国现时自我纠正的能力削弱,舆论被既得利益掌控,把国家利益诠释得过份狭隘,国内理性声音变得越来越小,泛化国家安全为各种借口。估计美国的精英阶层会凭籍以往成功把经济对手压下来的经验,不会认真改变思维和策略,只会继续打压对手。
国家一直以来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倡议,虽然困难重重,但在不断努力吸收经验下成果逐渐显现。香港在这方面的进展显然比较缓慢,一部分是因为长期依赖欧美市场,形成习惯,在还能过得去的情况下并没全力发掘新市场,顶多是蜻蜓点水;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对其他市场的经验,稍有困难就容易退缩,未到迫不得已就没有下定决心打开新市场。特朗普展开新一轮关税措施,如果到现在还不正视开拓新市场,只会处于更被动的位置,特区政府虽然这几年做了不少工作推动一带一路,但真正要有成果,必须民间企业及专业人士以行动配合,政府总不能越庖代徂,代企业做生意。现在国家致力于扩大内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包括进一步开放市场,对香港来说这个不是最后也会是最难得的机会。笔者以前也提到可以用香港通往内地市场的有利位置,提别是大湾区,争取以内地市场换取一带一路市场,吸引更多一带一路国家落户香港而进入内地,一方面帮助这些国家对接一直推动的内需,同时帮助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香港企业及专业人员必须发挥狮子山精神,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勇于开拓,不能只停留在舒适圈里面望门轻叹!
美国新一轮关税措施确实是另一记当头棒喝,除非准备退出江湖,否则恐怕会是转型的最后机会,必须牢牢把握,从实处配合中央及特区政府的一带一路策略,寻找自身出路,从小处做起实质的市场发展工作,否则真是苏州过后冇艇搭,跟不上百年未遇的大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