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投票率背后的选举分析 | 中环High Tea
政府为下月7日举行的立法会换届选举,推出了铺天盖地的选举宣传,开支预算约1.77亿元,市民只要去到任何公众地方,都会看到政府呼吁市民在选举日投票的讯息。政府宣传无处不在,相信届时的投票率必定会达标,超越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的约30%。
香港选举的投票率在过去几届出现了如过山车般的起伏。2016年的立法会换届选举投票率是58.28%,2021年的则是30.22%。在这两个选举中间,香港亦进行了一次区议会选举,于2019年黑暴期间举行,投票率高达71.23%。
几次选举的投票率落差相当大,原因当然与政治环境的改变有关。无论是超高的投票率或是超低的投票率,可能都是受到与社会情绪相关的因素影响,因此政府在分析投票率的高低时,毋须单看一个数字,事实上在整体投票率背后,实在有更有意义、更重要的环节去分析。
整体投票率背后有甚么值得探讨的环节?若要分析香港的选举文化,要为选举制度未来的发展找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资讯,整体投票率背后的数据都有参考作用。举例说,在下月选举中投票的选民年龄分布如何?哪区、哪一类屋苑的投票情况如何?选民的居所在相当程度上会反映到家庭收入,政府透过分析便会知道哪类市民对投票特别踊跃或特别冷淡。
有了上述这些资讯,对政府日后做选民登记宣传会有帮助,对政府未来鼓励选民投票制订宣传策略的工作也可以更到位,所以这类选举后的分析,与选举前的大规模宣传同样重要。
今年的整体登记选民人数较2021年立法会换届选举时的登记选民数字减少了约33万人,当中18-20岁的新增登记选民数字较前届人数有相当大跌幅。年轻人对选举的参与热诚为何偏低?这是否会是政府未来推动选举工作上一个要下工夫的环节?就此,政府是否也要作出更深入的分析?除了选民登记数字外,于选举日有投票的18-20岁选民比率有几多,是否也是另一个要分析的现象?
政府的选举工作不会止于投票日,选举过后有更重要的检讨工作做,做好赛后分析是为下次选举作更好的准备。
黄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