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儿 - 构建多元赞助体系 助香港运动员发光 | 社论
香港帆船运动员在全运会夺金,成功「零的突破」,背后除了刻苦训练,也离不开资源支持。「赛马会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宣布为全运会金牌得主提供高达75万至150万元的奖励,无疑是对运动员的实质鼓励。然而,单靠此类针对顶尖成绩的奖励,并不足以支撑香港体育的长远发展。正如现代体育产业所揭示,商业赞助应是从经济基础到事业巅峰的全面支持系统。香港极需建立更多元、可持续的商业赞助模式,推动体育事业真正走向职业化。
目前香港的商业赞助存在明显不足,且模式较为单一。企业支持大多集中在夺标运动员身上,这种「锦上添花」式的赞助,虽然能即时奖励优秀表现,但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运动员来说,支持力度远远不够。许多潜质优厚的运动员,因缺乏稳定资助,难以负担全职训练所需的教练、物理治疗和先进装备等开支,这无疑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要突破这个瓶颈,建议商界借鉴欧美日的成熟模式,推行更全面的赞助策略。首先,大企业可考虑长期冠名支持特定运动项目,这种方式不仅能为该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来源,还能帮助企业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其次,成立公司队伍,邀请表现良好的运动员加入,让他们在参加职业赛事的同时获得稳定收入。这种模式既能培养人才,又能通过竞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实现双赢。
这种深度合作的赞助模式,正好对应了现代体育赞助的三个核心功能:为运动员提供经济基础、成为事业催化剂,并推动整个运动项目发展。当运动员毋须为生计担忧,他们就能更专注于训练,提升竞技水平;当企业通过长期合作与运动员共同成长,运动员的个人品牌价值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更多运动员获得支持,整个项目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自然随之提高。
我们乐见类似「赛马会优秀运动员奖励计划」的推出,这确实是对运动员成就的重要肯定。然而,香港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建立一个涵盖不同阶段运动员的完整支持体系。这需要商界、体育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让运动员从起步到巅峰都能获得适切支持的环境。
惟有当优秀运动员毋须担心生计,当每个潜质新星都能获得充分培养,香港体育才能真正走向职业化,在国际舞台上持续发光发热。这不仅是对运动员的投资,更是对香港未来体育事业的投资,值得社会各界共同推动。
辛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