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点评】香港要做大规模检测
香港昨日(七月八日)新增本地确诊人数有十九人,令人担心会爆发第三波疫情。香港这轮小爆发,很有可能与十七日前父亲节开始的放宽限聚令有关,市民涌出来消费,加速病毒扩散的机会。
另外,即使早前新冠病毒一度在本地社区绝迹,但香港每日仍有以数以千计的人入境,当中很多都是香港人回流,他们在家居隔离,不能排除一些人是无症状感染者,透过紧密接触把病毒传给家人,再散播出去。
如果疫情进一步恶化,特区政府过去的主要做法是强化限聚令去减少人际之间的接触。但加强限聚令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本地的卫生专家早已提出,香港的传染病追踪做得很好,但病毒检测的要求和数量却不足。政府一直都有回应这些批评,说会扩大检测能力。食衞局局长陈肇始前日(七月七日)提过,检测数已逐步增加,截至当日,香港检测总量三十六点五万个,以每一百万人计,有四点八万个测试,说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未来各渠道加起来,可以每日增加四千八百个检测。
抗疫是科学化的工作,如果不想采取严格的全面封闭措施、不采取严厉的限聚令,就要把其他短板补上。早前阿爷应对北京新发地爆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北京新发地市场六月十一日开始爆发疫情,至六月二十一日,十日内疫情基本受控,期间累计二百三十六宗本地确诊个案。北京这次抗疫,没有采取像武汉全面封锁的措施,除了封锁新发地市场所在的地区,北京其他地区基本上活动如常,只是加强了公共场所的体温检测。
究竟北京做了甚么事情,可以不用全面停摆而做好抗疫呢?除了基本的「群防群控」防疫措施,即早防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之外,主要有两方面的措施。
第一是做了大量的检测,从六月十一至六月十九日,北京八日内做了二百二十七万个核酸检测,与香港至今累计检测数量是三十六点五万个相比,香港真是「小巫见大巫」。另外,内地检测的方法与香港不同,对于高危地区,会硬性要求全区所有人都要做检测,而香港的检测差不多是自愿性,例如对确诊病人经常出入的大厦的住客,卫生署也只是留下一些检测的样本瓶,叫住客觉得有需要时自行检测,然后把样本交回卫生署。
香港的政府官员这样做,相信并非考虑检测的成本多少,可能是担心若硬性要求市民全面检测,会被人投诉影响了他们的自由,所以不敢去做。问题是,愿意检测的人,通常是小心防疫的人;而那些愈觉得自己不会染疫的人,愈不肯做检测,他们是较易轻率防疫的一群。香港的检测数量太少,也不硬性要求检测,是防疫的重大漏洞。
第二是「健康码」。内地实行健康码,如果没有健康码的人,很多地方都去不到。有北京朋友告诉我,他们一早已下载了政府的健康码应用程式,输入个人姓名和电话等资料,健康码应用程式对应了手机后,可以追踪身处位置。新发地市场爆发疫情,该区会变成红区,健康码使用者没有到过红区,就会是绿码,否则会变红码。而与确诊人士紧密接触的人,都会变成红码。这是利用科技控疫的方法,但香港却很难实行,因为会有很多人觉得这样做政府收集了个人资料,会侵害其自由。
看北京第二波爆疫,在短短十日内便得到全面控制,也不用付出社区全面隔离的重大成本。要香港使用能够追踪人们行动轨迹的「健康码」,政治上并不现实。但大规模强制检测,其实既有需要,亦都可行。市民的自由虽然受到轻微影响,若因此不用收紧限聚令,只要政府官员够胆做,社会上会有支持。
卢永雄
原文刊于《巴士的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