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能力成抗疫薄弱环节

  本地疫情在连续二十一日零感染的个案在月初断缆,而且一爆情况就颇令人担心。出事的社区爆发点不止一个,最新说法是患者含毒量颇高,即是传染性强,加上外国专家这个时间提出病毒可能透过气溶胶传播,即是透过依附空气中的水点微粒散布,不免令人忧心忡忡。

  靠限制社交一招了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本地经济半停顿,虽然情况比起美英等地算是好一点,但业界难免心情沉重。有国际级的医学界说起,从各地疫情看,新冠病毒传播性甚高,出现第二波以至第三波疫情是意料之中,能够尽量做的就是提高防控能力,希望兵来将挡。

  要防控疫情,政府和专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收紧社交距离,以至限制食肆等的经营。这些做法无可厚非,然而,除此之外,做好检测同样重要。日前爆疫后,衞生署立即到出事公共屋邨派樽仔收集样本检测,这是正确做法。问题是若果爆发点增多,本地的检测能力能否应付呢?

  早前,北京出现市场爆疫,情况一度相当凶险,但当地政府立即施以社区隔离,同时进行大量检测,短时间内做到的检测个案以万计,差不多达到区内人口普查的程度,这种检测能力世界各地均无法追及,同时有力地监测了传播链。

  北京能够做到大量监测,本地又能不能够呢?医学界坦言很难。论财力,香港本来应该有足够资源,然而,本地要大量做监测,既有成本远高于内地的问题,又有各种规矩的限制。

  难以寄望市场调节

  本地做监测贵,之前港大深圳医院主管卢宠茂已经揭破谜底,就是香港坚持用外地试剂,每次成本要数百元。医学界坦言,本地的检测中心用外国试剂,又用外国机器,成本高但效益是否成比例,以内地大量使用的结果显示,中国的检测平得来一样可靠,但香港却不能用,当中是否有各种利益关系,就不便细说。

  他又说,香港的条例规定检测中心不能独自做测试,必须要有医生转介。这个规定理据是不想市民自行到中心做各种检查,然后就作出判断,变成受到假安全感误导。不过,如果需要做大量检测,这个要求就变成了一道障碍。

  对于检测的限制,香港当局做法是望天打卦,期望市场力量慢慢拉倒价钱。相比之下,内地则是按抗疫需要,调整各项规则,所以内地可以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提升检测能力,香港和西方国家,反而变成受到专业限制,动弹不得,就算有技术都不能尽情应用。

  医疗范畴多can't do

  过去,香港人以can do精神自豪,然而,在医疗范畴内,很多事都变成can't do。官员不敢触动行业利益,在供应被牢牢限制下,期望让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慢慢拉倒检测价格,估计过程必是路漫漫而修远兮,这样想做到像大陆靠大量检测去对抗疫情,香港体制随时就成为负累。

齐秀峰

 

  




要防控疫情,政府和专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收紧社交距离,以至限制食肆等的经营。
要防控疫情,政府和专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收紧社交距离,以至限制食肆等的经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