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医大拿公帑 外界谂极难明
政府的保就业出台,外界自然八卦甚么公司有申请计划。在新公布的名单中,有富豪医院的养和,成为获批最多金额的雇主之一,另外不少私医都榜上有名。近年私医收入飞升,被形容为肥到着不到袜,这次向政府摊大手板,皆因疫情横扫下,私人医疗成为重灾区。
劲赚多年 怎会水干
私医集团过去几年生意兴旺,皆因内地人蜂拥南下看病买药。有业内人士说,内地人来港打疫苗买药,有私医单是开医生纸给内地客买药已经够交租请人。这种好日子在去年反修例后开始转变。到今年新冠肺炎肆虐,中港互相封关,本地人也减少到医院,私医生意变成大插水。
自从前任特首曾荫权容许把医疗当成产业,私医「猪笼入水」,多年积蓄丰厚,这次业内很多人向政府伸手,一个原因是入了自己钱的钱就是私人袋,政府向企业派钱是不拿白不拿。另一个原则是觉得业务有可为,于是加大投资。像富豪医院养和几年前落重本在港岛东设立肿瘤医院,引入最新的质子仪。这个仪器有放射性设备,要深挖地库,工程需时甚久,投资相当庞大。这样进取的项目,配合各项配套设施,服务目标当然不止是本地有能力的中产,现在北面客源近乎全断,自然多少都有点压力。
养和是私医龙头,又有多年积储,就算没有政府派钱相信都挨得过去。不过,很多新兴的医疗机构以至自立门户的医生,过去半年都陷入冰天雪地,部分医务为主的商厦就出现退租情况,所以早前有医疗界就倡议,政府的抗疫基金就倡议把医生纳入援助范围。
倡议支援 诉求沉寂
医界受疫情打击是千真万确,但应否援助又是另一回事?政界一个看法是医疗与其他饮食、零售不同,本地公立医疗系统庞大,医生出来自立门户,只是希望事业有个人发展,政府不会开食堂,卖成衣。医生私人执业赚到盘满钵满,私院还高薪向公院挖角,现在环境转差只是一时,医护挨不过去还有退路,所以有资源都应该用来增加其他行业的支援而不是用来资助好景时做「月球人」(月入一百万)、星球人(星期收入一百万)。
援助私医之议很快沉寂,不过,最近特区准备推出检测肺炎的「港康码」,未经确认的收费有说以一千六百元为起跳,外界就猜测这是政府向私医「松章」,间接补贴他们的收入。本来,传闻归传闻,一切仍待证实,但如果港康码服务如此高昂,随时就会起哄,要求交代,同时也会大大影响措施的效益。
港康码安排受关注,有政界说到立法会内有医生背景的议员表现。这些议员在过去几年,除了积极维护行业利益,贡献方面乏善足陈。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公众见不到他们有甚么好的专业建议,在医疗体系面临罢工威胁时看不到他们排难解纷,所以媒体似乎也把他们忘记了,每遇到医疗上的疑难,都只是追访政府几名专家顾问,甚至是自己不断发帖文的医疗学者。
体系扭曲 信任渐失
香港的医疗水平一向是亚洲前列,但近年因为大量内地人来港看病,把整个体系扭曲,甚至成为中港矛盾的根源,这次内地人停止南下,有意见认为正好趁这个空档重新思考医疗产业化是否应该再走下去,及早作出需要的调整。从疫情以来的种种表现,公众和医界的信任已跌至历来的低点,怎样可以改变这种负面的发展,政府和医界都不应再逃避。
齐秀峰
架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