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软对抗」和「软实力」 | 中环High Tea

  现届政府在本周上任满3年,过去一星期司局长们接受了传媒不少「上任3周年」的系列访问,当中不乏谈到香港仍然面对「软对抗」的问题。司局长们的发言会引起公众几多共鸣?一般老百姓会如何看待「软对抗」的问题呢?

  「软对抗」是甚么?对那些蓄意策划「软对抗」行动的人来说,自然是心知肚明。然而,对一般公众来说,很多人可能对这个概念包含了甚么情景,并不完全掌握,可能甚至会问在哪些具体情况下,他们所言所行会导致他们犯上官非。市民有这些疑问,官府需要解说一下。近日律政司司长林定国在接受传媒访问时提供了一些概念和观点,市民可以以此作为参考。

  据传媒报道,林定国说「软对抗」并非法律概念,在现行法律条文中亦无明确定义,但可属于「政治语言」。他说许多「软对抗」行为未必违法,但并不意味着对社会无害,因此不可以漠视这些行为。

  林定国又分析说,是否「软对抗」要从行为手段的特征、言论表达的方式,以及行动的动机与目的作出判断。他又解释「软对抗」并不能全部用法律手段解决。

  除了解释「软对抗」,林定国也提出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特区要同时着力提升「软实力」建设,增强市民基于理性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理解国家发展及香港社会现状,从而争取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与支持。他认为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这才是应对「软对抗」最为有效的根本策略。

  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亦提出「软对抗」是一种态度,而非刑事行为。他认为处理「软对抗」的方法应关注「软对抗者」感到不安或担忧的焦点。他又不认同将「软对抗」看成「天塌下来、非常重要的问题」。他认为是社会要处理,而非要行使国安法去处理的问题。

  林定国和汤家骅的说法,相信对于一些担心自己因不知和不明所以而堕入法网的人来说,可带来比较安心的讯息,而林定国提出要着力提升「软实力」建设,是一种更加有效应对「软对抗」的策略。

  官府要处理「软对抗」问题,是否便可以单靠提出警示,推出大量的宣传便可产生阻吓作用?

  对坚决要搞事的人来说,对宣传会是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那些对政治完全毫无兴趣的人来说,也有事不关己、己不劳心的冷漠。但对那些平时爱品评时政的市民来说,也许听得多政府要处理「软对抗」会有忧虑,甚至有些人会感到反感,觉得官府是否有限制言论的动机。

  由是观之,用抵制模式广泛宣传要对付「软对抗」,未必能发挥最积极的作用,反而是大力推动提升林定国口中的「软实力」建设,是更加务实的行事方向。林定国既然抛出了这一个方向,官府便应该仔细考虑如何可以打造一套建设「软实力」的策略,这对市民来说相信是一个更可接受的应对方法。

黄丽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