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香港要守住国际化 | 中环High Tea

  今天的香港,面对巨大财政挑战,如何迎难而上要有策略,而非不停以香港背靠祖国,稳如泰山的思维去应对当前经济难题。

  前运输及房屋局局长、现任教大公共行政学讲座教授及顾问张炳良在这星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的财赤问题」的评论,当中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观点,特区政府必须要认真考虑,检视我们今天的管治大局。

  张炳良说一直以来,「国家好,香港好;香港好,国家(更)好」,已成特区繁荣保障的定律。他又说国家经济终会走出桎梏,但需要调整期。香港要保韧力,且要不忘开拓新发展点。不过,他提出了另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更值得今日政府思考。

  他说:「当国家经济再好,香港是否必然好?不能一厢情愿,关键在于香港能否维持独特性(即能内地城市所不能)及国际化、善用大湾区、具区域竞争力,否则『超级联系』、『超级增值』流于虚词。」

  保持香港的独特性是甚么?张炳良说是「能内地城市所不能」。具体如何体现?要回答这问题,特区政府每一个官员要毋忘特区成立的基础,除了是「一国两制」之外,香港与内地城市的最大分别是在「一国两制」下,还有「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两大管治方针。香港具备的国际化优势,「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两大方针是关键。

  今天,我们的官员们有想清楚我们大大小小的政府行为,是以哪个方针作为指标?我们是越来越国际化?还是越来越内向化、内地化?在我们的官员发言当中,从内容以至风格,有没有展示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的面貌?有没有针对香港必须要维持、推动香港的国际地位而提出主张和具体的措施和发展方向?若香港不能尽用国际优势去背靠祖国、联通国际,若我们的政府行为越来越跟贴内地的语意和内容,还能保住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的DNA吗?若我们不能保住这个DNA,当国家经济再好时,在国际上跑出来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上海?是大湾区其他城市?还是香港呢?

  很多港人冷眼旁观,只觉香港近年似乎正走向一个比较内地化的格局。这种走势是否不利香港未来发展?香港若不保持我们独特的国际化格局和本质,便不能真正服务国家,也不能体现「一国两制」赋予香港的发展优势。香港发展的火车头,必须要返回原来的国际化轨道,不要把自己拉入不必要的「身份危机」中。我们既是国家之下的一个特区,但两制让我们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最大能量,若我们不能抓住优势,结果就很可能是当国家经济再好时,香港也未必会是必然好了!

黄丽君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