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君 - 隔空过招? | 中环High Tea

  最近有报道指出特首李家超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2人有「造地」之争,有隔空过招之嫌,李家超和梁振英是闹矛盾?若是的话,他们闹的是甚么矛盾呢?

  事缘梁振英在上周四于社交媒体发表题为「慎防供过于求」的帖文,指土地和房屋供应并非越多越好,要尽量做到供需平衡,他并说矫枉过正的后果会佷严重。这份帖文引来一些热议,到了本周二,李家超在行政会议开会前的见记者环节也有回应,指出房屋市场要健康发展,主导权一定要在政府手上,否则土地的主导权就变成在「利益藩篱」的控制之中,这并不符合香港的利益。

  单看上述2段文字,有人认为是两人隔空过招、两人在土地问题上意见不合,这种说法似乎说得过去,不过持此观点的人若细看梁振英帖文的另一些部分,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梁振英在帖文中提出的另一些重要的观点是建城造地是科学和专业的。他说:「需求不能不估量,供应规划不能不量化,政府开发新区的财政收支不能不预算。」他昨天再发帖文补充说:「如果土地及房屋供应、以及供应前的开发是越多越好,而且不计成本,是不是应该在地图上多划几个填海区?如果不是,多几个和少几个的根据在那里?做计划的量化估算不一定准确,但供需都必须量化,而且要细化。」

  从上述2个帖文所指,梁振英对造地的意见针对点不是一刀切提出不造地,主旨是造地所需是否有评估数字的基础,而不是盲造地。这个说法与李家超、以至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提出的政府不能停止造地的立场,并非有实质的矛盾。造地要讲求有需求估算的基础,还要配合特区政府当今的财政负担能力,然后作出可行的造地规模,以及相关的科学估算,是一个负责任的做事方法和态度。

  特区政府在当前紧绌的财政状况下,「计啱条数」也是理所当然的。当前的2大项目,包括北部都会区及新田科技城发展要钱,交椅洲人工岛的发展亦所费不菲,从造地的角度,要有优次的安排,特区政府如何规划,作出优次之选,难道不需要科学化、量化的计算吗?

  其实从积极的角度去看梁振英的帖文,以及特首和财爷的发言,大家的基本调子都是不否定继续造地,若有分别可能就是如何定出一个符合供求实况的科学估算,以及财政上可以配合到的时间表,然后决定造地的规模和如何推进,若能由此角度为出发点的话,其实两方不应有解决不了的分歧。

黄丽君

更多文章